(三)意义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 1719 年)《皇舆全览图》完成后,康熙及九卿们即予以很高的评价。如《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三载:“寻九卿奏称:从来舆图地记,统统前后相沿,传闻附会,虽有成书,终难考信。或山川经络不分,或州县方隅易位,自古至今迄无定论。我皇上⋯⋯分命使臣, 测量极度。极高差一度,为地距二百里。昼夜之长短,节气之先后,日食之分秒时刻,都邑之远近方位,皆于是乎定。天道地道,兼而有之。从来舆图所未有也。⋯⋯皇上精求博考,积三十年之心力,核亿万里之山河,收寰宇于尺寸之中,画形胜于几席之上。臣等⋯⋯昔曾经过之区,宛若阡陌,素所未历之境,不啻乡闾。”

总之,康熙《皇舆全览图》与《乾隆内府舆图》的完成,在中国地图史、地理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是中国第一次在实测经纬度基础上绘制的地图,给后来的中国地图发展以深刻影响。康熙时的经纬度测量,主要有 4 种方法:①用太阳观察确定各点的经纬度;②用月食观察确定;③用木星遮掩某恒星观察确定;

④用木星第一卫星观察确定。但事实上,主要使用的是三角测量法。如雷孝思在他的报告中写道:“由于所测城市相距很近,用天文观察法实际上几乎无法进行。由于钟摆运动不均或对木星卫星掩始时间观察不够精确这样最小的误差,都会使经度测定的结果形成相当大的误差。这就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根据观测结果,两个城市会被画在一起。而三角测量法就不会有此弊病。因为我们尺不离手、精确分割半圆、在两地间多设测定点使之连成环环相扣的三角网。持续进行三角法测量,还有其有利之处,这可以测出一地的经度、纬度,此后通过测定太阳或北极星在子午圈的高度加以校正”。①

由于进行了全国 631 个重要点的经纬度控制测量,所以,新绘的《皇舆全览图》及后来的《乾隆内府舆图》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成为以后多种中国地图的蓝本。如 1735 年法国唐维尔(D’Anville)编绘的《中国分省图》、

《满蒙藏图》、道光十二年(公元 1832 年)董立方绘李兆洛编的《皇朝一统

舆地全图》、同治二年(公元 1863 年)胡林翼、严树森编制的《大清一统舆图》(又称《皇朝中外一统舆图》等,都是分别以康熙图或乾隆图为蓝本的。

① 葛剑雄编译:“测绘中国地图纪事”,《上海测绘》,1989 年第 3 期。

第二,康熙《皇舆全览图》第一次采取以经纬度分幅的方法(沈阳故宫铜版地图),这在中国地图绘制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第三,首次发现子午线上一度的长短因纬度高低而异,为“地球扁圆说” 提供了最早实证。1710 年雷孝思等在东北测量北纬 41 度到北纬 47 度间的长

度时发现,“无论他们在测量中如何小心翼翼,各度之间总有近 30 秒的差

距。”“当他们将 47 度与其他各度比较时,发现差距竟达 258 尺。至此,传教士们认为每度经纬长度肯定是不等的。”对于这一发现,雷孝思等当时虽然只这样认识:“尽管几何学家还没有发现这一现象,仅有一些设想地球是扁球体的人作过推测。”②但事实上,这正是世界上首次通过实地测量而获得地球为椭圆体的实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