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代舆地图》

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是中国清代最著名的历史考证地图集。

杨守敬早在青年时代,就对历史地图产生了浓厚兴趣。20 岁时,曾有浙江余杭人郑兰避乱至宜都,杨守敬从郑兰处见有六严的《舆地图》,便借回影绘两部。后来,杨守敬在北京和归善、邓承修等合作,共同编制正史《地理志》各图。因南朝梁、陈、齐及北周等书无《地理志》,故未能成图。光绪二年(公元 1876 年)又与东湖饶敦秩等同编《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补绘梁、陈、齐、北周各图。又新绘东晋、东西魏、五代、南宋以及历代四裔图。经过这次修补。“合之前稿,共得六十七篇”①。此稿初刊于光绪五年(公元 1879 年),续刊于三十二年,补订成 71 篇。包括“禹贡九州图”、“尔雅殷制图”、“职方周制图”、“春秋列国图”、“七国形势图”、“秦三十六郡国”、“楚汉之际诸侯王国”、“楚汉之际形势图”、“前汉地理志图”、“前汉末割据图”、“后汉郡国志图”、“后汉末割据图”、“三国疆域图”、“三国形势图”、“晋地理志图”、“东晋疆域图”、“前赵疆域图”、“后赵疆域图”、“前燕疆域图”、“后燕疆域图”、“南燕疆域图”、“北燕疆域图”、“前秦疆域图”、“后秦疆域图”、“西秦疆域图”、“前后蜀疆域图”、“前凉疆域图”、“后凉疆域图”、“南凉疆域图”、“北凉疆域图”、“西凉疆域图”、“西夏疆域图”、“杨氏疆域图”、“南宋州郡志图”、“南齐州郡志图”、“梁疆域图”、“陈疆域图”、“晋宋齐梁陈形势图”等。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 年)杨守敬与其门人熊会贞重新校订该图集, 同时补其缺略,以原来的“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为基础,作为“历代舆地沿革总图”,又扩大增补了“春秋列国图”、“战国疆域图”、“瀛秦郡县图”、“前汉地理图”、“续汉郡国图”、“三国疆域图”、“西晋地理图”、“东晋疆域图”、“二赵疆域图”、“四燕疆域图”、“三秦疆域图”、“五凉疆域图”、“后蜀夏疆域图”、“刘宋州郡图”、“南齐州郡图”、“萧梁疆域图”、“陈疆域图”、“北魏地形志图”、“北齐疆域图”、“西魏疆域图”、“北周疆域图”、“隋地理志图”、“唐地理志图”、“后梁并十国图”、“后唐并七国图”、“后晋并七国图”、“后汉并六国图”、“后周并七国图”、“宋地理志图”、“辽地理志图”、“金地理志图”、“元地理志图”、“明地理志图”、“水经注图”(当时未刻印)。从光绪三十

① 高儁:“明清两代全国和省区地图集编制概况”,《测绘学报》,第 5 卷第 4 期。

① 高儁:“明清两代全国和省区地图集编制概况”,《测绘学报》,第 5 卷第 4 期。

二年(公元 1906 年)到宣统三年(公元 1911 年)陆续刻印完成。命名为《历代舆地图》(一些版本封面题为《历代舆地沿革图》①或题《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②)。

据《观海堂地理书目》统计,《历代舆地图》当时共分 358 卷,45 个图组,分装为 34 册。图集首为《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70 幅,概略表示历史境域大势。然后,自春秋战国至明代,按中国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安排图幅,详细表示各朝代统治势力的主要涉及范围、行政区划、山河大势等地理要素。其中隋代以前各幅地图多附有序、表或札记等。

《历代舆地图》主要以清乾隆内府舆图为底图,同时参阅税安礼编辑的

《历代地理指掌图》、六严的《舆地图》、胡渭的《禹贡锥指》中地图等。按古法,用黑色表示古要素和古地名,用朱红色表示当代河流山川、地名等地理要素。古今对照,便于查阅。图中还用黑体字对历史事件和地名的变迁在图上加注说明,图注中有不少是对历代《地理志》的讹误进行补正。

《历代舆地图》无论从制图方法,还是从其通古贯今的内容系统性上, 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是清代,也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空前的沿革地理巨著, 它一出版,即广为流传,影响极大。

《水经注图》是杨守敬的又一部历史地理力作,它是配合杨守敬校注《水经注》时所作,全图 80 卷,采用古今对照、朱墨套印法,将郦道元《水经注》所述各项内容,标注在清代地图上。即所谓该图“皆循郦氏步趋。必一一证合。以书考图,以图复书,无不吻合,而流移变动如诣指掌。”①它也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