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比较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地理大发现以来,至 19 世纪中叶,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地理发现和地理学发展时期。随着新的地理发现的不断扩张,人类地理视野的扩大和地理知识的积累,使欧洲出现了不少地理学家或地理哲学家。如 17 世纪上半叶德国地理学家瓦伦纽斯(BernnardusVarenlus,1622~ 1650),此后的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a,1689~1755)、法国地理学家布丰(Buffon,1707~1788)、德国哲学家康德(I.Kant,1724~1804) 等,都曾根据地理大发现的资料,从理论上论述对地理学性质,以及他们对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方面的思想认识。尤其是 19 世纪上中叶德国的两位地理学大师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1769~1859)和卡尔·李特尔

(CarlRitter,1779~1859)的出现与研究工作,更是开创了近代地理学的新纪元。此后,在其弟子李希霍芬(1833~1905)、拉采尔(FriedrichRatzel, 1844~1904)等人的努力下,终于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基本奠定了近代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如李希霍芬在 19 世纪末即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以及与其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将过去的描述原则、因果论等提高到探明地理事项形成过程的发生学原则。①拉采尔则奠定了人文地理的理论基础。总之,19 世纪中叶以来,近代地理学已逐渐在西方建立起来,使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被确立和重视。

然而,与西方近代科学地理学的萌芽、建立、发展过程基本同期的中国清代地理学,却在关于地理学的性质、内容、研究范围、方法、目的等方面, 都与西方地理学表现了较大的差异。并出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学渐被西方近代地理学取代的趋势。就清代传统地理学与西方同期地理学的差异而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