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 5000 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它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方面,自上古至明代,都形成了自己一定的传统体系。作为中华文明的主体,它必然对后来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清代文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深刻影响。在地理学方面,更是如此,古代的传统地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直接影响着清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

例如:西晋裴秀确立的以“制图六体”为特点的中国古代地图制作方法, 经裴秀《地形方丈图》、唐贾耽《海内华夷图》、宋《禹迹图》(石刻), 到元代朱思本《舆地图》、明代罗洪先的《广舆图》等的发展、推广、普及, 已成为中国古代地图制作的主要方法,而这种制图方法和有关理论直接影响到清代地图的制作体系。尽管清初曾采用经纬度法制图,但直至清末,大量地图还是采用这一传统方法制作。如清初朱约淳的《阅史津逮》、顾祖禹的

《读史方舆纪要》、道光年间严如煜的《洋防辑要》、俞昌广的《海防辑要》

② 萧一山:《清代通史》(二),第 45 页,中华书局,1985 年版。

等书所附地图,无不受中国古代制图法的影响。①清同治年间邹世诒编绘《大清一统舆图》时,虽然采用清初实测地图的经纬度制图方法,但仍并用“计里画方”方法。清末(光绪)会典馆关于各地编制地图方法的规定中,也是既提出了各省画方的比例,又要“酌用圆锥外切之法”。所以,当时的各省地图集基本仍属“计里画方”系统的作品,多数省的图集是以方格加绘经线构成制图网的:方格横线注以纬度,经线以北京起算注以经度,而方格的纵线则不加说明。表现了古代传统计里画方法影响的深刻。

此外,中国古代地图制作中的山水画式地图、针路图、历史地图等系统的地图制作方法,也影响着清代的制图思想。如清代的《长江图》、《长江万里图》等,就是深受古代山水画式地图的影响,属于该系统的地图(或称图画)。②1956 年章巽先生发现的清初古航海图(69 篇),则是与以明《郑和航海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针路图体系相合的针路图。③清代李兆洛的《历代地理沿革图》、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等历史地图,在古今地理内容表现上,则完全继承了唐贾耽所开创的“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①的“朱墨套印法”。既用计里画方法,又用经纬度法,迭加朱墨套印,进一步增强了历史地图的科学性。

总之,中国古代传统的地图制作方法,在清代的地图作品中,几乎都有继承和发展。

在地理著作体系上,以《汉书·地理志》为代表的正史地理志系统;以唐《元和郡县图志》、元《一统志》为代表的一统志系统;以《水经注》为代表的水道著作体系,以及地方志体系等,都在清代地理著作中有所继承和发展。如清代纂修的《明史》中对《地理志》的保留;清《一统志》的反复修纂;《今水经》、《水道提纲》、《西域水道记》等对《水经注》著作方法的模仿;大量地方志的出现,以及有关方志理论的讨论,都可看作清代地理学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例证。

在地理思想上,中国古代将地理学作为史学的附庸,并用它来直接解决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如汉代《淮南子·泰族训》中所说:“俯视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陆水泽、肥墩、高下之宜,立事生财,以除饥寒之患”。因此, 中国古代地理学历来重视记述各地基本人文、地理状况。这一基本思想也影响到清代。清代学者强调地理学应“经世致用”,以及清廷对地方志编修的着力倡导,也都与此传统思想有关。

此外,自汉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以政区沿革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传统地理学(《汉书·地理志》以降,至唐杜佑《通典》、宋《资治通鉴》胡三省地理注等),也直接影响着清代地理学者对沿革地理的广泛关注(辑佚、考释、补作等)。

在思想方法上,与西方的重理性、实验,强调严密的逻辑思维,注重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观念相反,中国古代大多数地学著作都是重直觉,重经验,忽视对自然科学原理的探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如阮元对西方地球观在中国的传播中出现的不同观点,认为是因为西方

① 〔日〕海野一隆:“广舆图的反响”,《大阪大学教养部研究集录(人文、社会科学)》,第 23 辑。

② 王庸:《中国地图史纲》,第 25~28 页,三联书店,1958 年版。

③ 章巽:《古航海图考释》,海洋出版社,1980 年版。

① 〔日〕海野一隆:“广舆图的反响”,《大阪大学教养部研究集录(人文、社会科学)》,第 23 辑。

学者“强求其所以然”而导致“其法屡变”,无所底止。而大力推崇中国古代学者不求其“所以然”的妙处,他说“良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 故但言其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此古人立言之慎也”。并得意洋洋地说:“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者之终古无弊哉。”①正是这种因循守旧、不求甚解的思想方法,也阻碍了清代对地理学规律的探索。

总之,作为几千年文明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给于清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和思想方法以深刻的影响,是传统地理学在清代保持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