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地学杂志》中的地理论述

《地学杂志》是反映中国近代地理学早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始创于清宣统二年(公元 1910 年),最后一期出版于 1937 年,共出版 181 期,大部分刊行于民元后,1912 年前仅出版 18 期(内有合刊)。本书专述清代地理学,所述应以清代为断,但这里若以清代为断,阐述多有不便,读者亦难窥全豹,故本节所述,多有论及民国以后者,特此说明。

最初,《地学杂志》设“论丛”、“杂俎”、“说郛”、“邮筒”、“本

③ 《汉志水道疏证·洪颐煊序》。

会纪事”5 个栏目,前三者为主要栏目。以《地学杂志》第一年第一号为例, “论丛”内容有“论地质之构成与地表之变动”;“杂俎”分内外编,内编有“海南岛”、“天山南路巴格喇赤湖”、“中国之矿产”、“承德府调查记”、“吉省添设各缺”、“旧长兴岛之新布置”、“营口之沿革”、“黑龙江之航业”、“浚治辽河办法”、“邮部筹定展筑张绥路线”、“会议政务处奏议复东督锡良奏设县缺折”、“黔省之无尽宝藏”、“茅山金矿”、“鳄鱼食人”、“俄人经营蒙古”,外编内容有“南极探险”、“湖水骤涸”、“日本东西两京之比较”、“法领安南之新要塞”;“说郛”内容有“地球记”、“蒙古矿产”、“蒙古与张家口之关系”、“说滦河”、“说滏阳河”、“环游地球”、“里海位置”、“火山洞中探险”、“鸟地”、“北极潮流之发见”、“中国西北部游记”、“佛教史迹探险”、“中国古代之飞船”、“饮乳动物”、“高山探奇”、“火星上白光”、“地质学家之资料”、“人猿”、“独自光”、“法国考古”、“沌谷山房日钞”。

《地学杂志》出版后,深受国内外人士欢迎,销路日增,旧刊杂志亦要再版。例如第一年第一号宣统二年(公元 1910 年)正月出版,同年 6 月再版,

1923 年 7 月三版,1925 年 10 月四版;第五号再版 3 次,第七号再版 3 次,

第十号再版 4 次,等等。

1922 年,《地学杂志》革新内容,增设栏目,调整后的计划及要求如下:

一、自十三年(按指公元 1922 年)第一期起,将原有“论丛”、“杂俎”、 “内外编”、“说郛”、“邮筒”、“介绍图书”诸栏加以归并,大致如次:甲、论丛:凡关于地理学学理上之讨论,及教授方法之论著,均入此栏,

每朝登载三篇,选择务严,冗滥之作概予屏绝,以昭审慎。

乙、说郛:凡最近地理学界之名著、重要译述,以及时贤之地学讲演, 为“论丛”所不能容者,概入此栏。

丙、杂俎:刊载最近最有价值之游记、调查、探险报告等。

丁、地学界消息:刊布最近海内外地学界消息,以志留心地学同志之参证。

戊、通讯:本学者态度,以剖析疑难,讨论地理学上之重要问题、重要发现为宗旨,浅薄浮泛之作,概不采录。

己、介绍与批评:介绍批评地学界新旧出版之图志杂志,以供学者之采择。

庚、会务报告:报告本会一切重要事件。

辛、地学研究资料:搜集各报纸杂志、私人采访之碎锦断玉,略分为政治地理、经济地理、人生地理,以供同志研究。

以上选材务求翔实,立论期于精当,每期最少以 4 栏为度,论丛、说郛、杂俎为固定栏,余栏视材料之多少,临时酌定。

二、今后拟按期刊登之几种重要译著:

甲、《达尔文世界一周学术探险记》,英国查理斯·达尔文著; 乙、《文明与气候》,耶鲁大学教授汉丁敦著;

丙、《地理学史》,开尔底、霍次华合著;

丁、《地理学概论》,第一版大英百科全书中米尔博士著之部分; 戊、《近代地理学》,纽毕金著,由盛叙功先生担任翻译;

己、《人生地理学》,汉丁敦著,由盛叙功、庆观澜担任翻译①。

《地学杂志》虽然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欢迎,但在经营过程中,因华北形势急危及资金短缺等原因,“亦艰阻备尝,陷于停顿者再”①。1927 年之前,能维持出版,大半皆张相文支撑之力。嗣后,又得到中华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补助和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等人的支持,1937 年前《地学杂志》才能勉强维持,未曾停刊。1928 年,《地学杂志》编辑部改组,由聂崇岐任编辑, 陈垣、白月垣、章鸿钊、沈之洸、张星烺、苏莘、姚士鳌、翁文灏为名誉编辑。在地学会同仁的努力下,杂志之内容日益改进,“私家术学者,学校教授者,政治家谋建设者,莫不手持一编,以为参订互稽之用”③。

如果说,《地学杂志》第一期的内容还不够成熟、质量还不够高的话, 那么 1933 年出版的《地学杂志》(张蔚西先生纪念号)的学术水平已令人刮目相看。纪念号发表的论著有张星烺的“泗阳张沌谷居士年谱”、谭其骧的“汉百三郡国建置之始考”、王以中的“明代北方边防图籍考”、傅振伦的“燕下都遗迹考”、许桂馨的“山西地理考察”、林观得的“福州经济地理述略”、白眉初的“洛阳与长安”、张印堂的“中华古代文化之发展及其地理背景”、陶谦译的“中国土耳其地下的宝藏”、姚薇元译的“古代欧亚大陆交通考”、葛启扬的“民国十七年以来中国县名更置表”、聂崇岐的“一百六十九期《地学杂志》总目”。这些论著的质量已臻当时学术研究的一流水平。

《地学杂志》的内容十分丰富,据聂崇岐研究,前 169 期发表的论著,

可分为 20 类(按:每类论著的统计数字系笔者所加),其目次为: 一、天文气象

  1. 天文(附历法晷刻)16 篇;

  2. 气象(附光蜃气潮流)31 篇; 二、地质(附古生物)

  1. 地史 6 篇;

  2. 地质 17 篇;

  3. 冰川 5 篇;

  4. 火山 13 篇;

  5. 地震 13 篇;

  6. 古生物 6 篇;

三、地形(附地理文化关系) 1.地形(附地磁)28 篇;

  1. 山脉 16 篇;

  2. 河流 28 篇;

  3. 湖海 16 篇;

  4. 地与文化 12 篇;

四、水利(附水产)71 篇; 五、交通

  1. 交通概况(附古交通)13 篇;

① 《地学杂志》,1921 年第 12 期。

① 《地学杂志》,1921 年第 12 期。

③ 沈之洸:“续刊《地学杂志》叙”,《地学杂志》,1928 年第 1 期。

  1. 铁路(附国道)43 篇;

  2. 航运 24 篇;

  3. 航空 8 篇;

  4. 隧道(附海底电线)7 篇; 六、物产(附经济情况)

  1. 物产总述(附地与生物)21 篇;

  2. 矿产 79 篇;

  3. 动物 16 篇;

  4. 植物 5 篇;

  5. 林木 9 篇;

  6. 农艺(土地附)20 篇;

  7. 工艺 11 篇;

  8. 经济概况 6 篇;

七、民族 38 篇; 八、人口移殖

  1. 人口 17 篇;

  2. 移民拓殖 31 篇; 九、礼俗宗教

  1. 礼俗 14 篇;

  2. 宗教 6 篇; 十、地方风土志1.国内 83 篇;

2.国外 70 篇;

十一、调查报告 85 篇;

十二、游记 156 篇; 十三、琐谈古迹

  1. 琐谈 54 篇;

  2. 古迹 34 篇; 十四、考释

  1. 考证 52 篇;

  2. 注释 7 篇;

  3. 批评 21 篇;

十五、议论序跋传记诗歌1.议论 21 篇;

  1. 序跋 21 篇;

  2. 传记 15 篇;

  3. 诗歌 5 篇;

十六、裁置名称界务(附都市) 1.建置裁并 90 篇;

  1. 地方名称 11 篇;

  2. 界务(附藩属)23 篇;

  3. 都市 6 篇;

十七、国际问题 52 篇;

十八、地理学地图学教授法1.地理学 24 篇;

  1. 地图学 5 篇;

  2. 教授法 6 篇;

  3. 学会 5 篇; 十九、图表目录1.图

①地质矿产图 22 幅

②地形图(附地震图)10 幅;

③水道图 14 幅;

④地方图(附路线等图)32 幅;

⑤历史地图 4 幅;

2.表 18 篇;

3.目录 11 篇;

二十、杂项 17 篇①。

上述论文的数量及其研究的范围,反映了清末以来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状况,以及《地学杂志》对中国现代地理学所作的贡献。

此外,《地学杂志》的下列编纂思想,也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1. 关心时务,提倡地理研究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20 世纪初,英国侵略军多次派兵侵占云南西部片马(在今泸水县登梗附近)地区,滇边交涉风云日急,片马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但当时许多人却不知片马之所在,报刊上的报道,亦“每多茫然”②,后云南会员钟进堂得到新测云南详图一幅,“片马形势如观掌纹”③,《地学杂志》遂“急付之石印,以供国人研究”④,凡属地学会会员,则“各赠送一份,不取分文”⑤。民国初,日本出于侵略的需要,将中国的东沙岛和西沙群岛说成日本“发现的无人岛”,《地学杂志》便约请会员李长傅等撰著“东沙岛及西沙群岛” 等论文,“揭穿日本人之诡谋”⑥。再如章鸿钊去杭州,见乡民以石灰代肥, 连阡盈亩,一白如染,遂就观察到的事实,施肥原则,以石灰代肥的利害进行论述,写成“论杭属以石灰代肥之隐忧”一文,指出如不加以改正,将“耗尽地力”,“消灭耕土”,“使产物品质渐劣”①。这些与时务有关的论文, 使《地学杂志》充满了时代的气息。

  1. 重视发表内容新颖的论文,拓宽地理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地学杂志》刊登的著作,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已见于聂崇岐编制的“一百六十九期《地学杂志》总目”,这些著作几乎涉及到当时地理学所有的分支学科和邻近学科。高玉钟的“中国产业地理”、忻敬之的“军事

① 聂崇岐:“一百六十九期《地学杂志》总目”,《地学杂志》张蔚西先生纪念专号。

② 《地学杂志》1910 年中国地学会事务所启。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地学杂志》,1911 年第 18 号编者按。

① 聂崇岐:“一百六十九期《地学杂志》总目”,《地学杂志》张蔚西先生纪念专号。

地理学发凡”、蔡源明译的“中国之生物地理”、存吾士的“地理与文化” 等选题,皆可列于当时地理研究的最前列。许多分期登载的长篇论文,如朱士嘉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初稿”、张鸿翔的“长城关堡录”等,后来皆出过专书。这些论著为建立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重视野外调查,提倡地理系学生和地学工作者参加考察。

《地学杂志》不仅在前 169 期发表调查报告 85 篇,而且还发表诸如“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中华地质调查方法议”等论文,介绍外国野外调查的情况,讨论地质地理调查的方法。为了倡导地理工作者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还经常用编者按语的形式,对考察活动进行评述。例如 1925 年第 2 期《地学杂志》发表清华大学地理系学生陈增敏、孙海晏实地考察后所写的“湘粤旅行闻见录”,便加按语说:“清华年来频有利用假期,组织种种考察团之举,这是其它大学应当效法的”①。这类按语,对野外调查和高校地理实习,起了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1. 发表不同观点论文,鼓励开展学术讨论。

当时,成吉思汗陵寝究竟在何处,是历史学和地理研究中的一大问题, 中外史书虽有记载,然真象难考。张相文在实地考察后,断定在鄂尔多斯的埃锦赫洛,但屠进山则认为应在喀鲁河畔,二者观点不同。《地学杂志》不仅先后刊登了张、屠二氏的辩论文章,而且就出版《成吉思汗陵寝辩证书》一书事,在杂志上刊登广告,鼓励更多的同仁关心这场辩论。

① 《地学杂志》1925 年第 2 期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