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

清初噶尔丹等在西北地区发动叛乱,康熙帝曾亲率大军 3 次深入新疆。乾隆时清廷平定叛乱后,又派刘统勋等率测量队进行天山南北地理大测量, 令其将沿途山川地名考验纂录,编成《皇舆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志》等著作。此后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历代驻疆官员都比较重视当地史地著作的纂修,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为了强化国防,兴起的边疆史地研究,又进一步推动了对西北地区的地理、人文状况的认识,出现了《扈从纪程》(高士奇)、《西域水道记》(徐松)、《新疆识略》(徐松等主撰)、《西域闻见录》(椿园氏)、《西域图志》(祁韵士)、《西域释地》(祁韵士)、

《藩部要略》(祁韵士)等大量著作。这些著作反映了清代关于西北边疆地理认识的新进展。

如徐松《西域水道记》以湖泊划分新疆地区水系,全面系统记述了全疆水系情况,并旁及交通、物产、城邑兴废、民族分布等人文地理资料,是中国近代关于新疆水系最全面、翔实的著作。其所涉及范围包括:罗布淖尔(罗布泊)、哈喇淖尔(哈拉湖)、巴尔库勒淖尔(巴里坤湖)、额彬格逊淖尔

(玛纳斯湖)、喀喇塔拉额西柯淖尔(艾比湖)、巴勒喀什淖尔(巴尔喀什湖)、赛喇木淖尔(赛里木湖)、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阿拉克图古勒淖尔(阿拉湖)、噶勒扎尔巴什淖尔(布伦托海)、宰桑淖尔(斋桑泊) 等 11 个湖区,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各内陆湖水系状况。

关于新疆周围地区的气候特征,这时也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如肖雄在

《听园西疆杂述诗》卷四《气候》中所述:

新疆气候不齐,哈密犹属东陲。而冬之寒、夏之热皆倍于内地。即如夏日,晴则酷热难禁,若天阴风起,忽如冬令,即值暑天晴日,昼中大热,早晚仍需棉服,即当炎日卓午,城中挥汗不止,出城北行三十里,至黑帐房地方,又寒气逼人,气候大约如此。盖因地高土燥,蒸之以炎日,故热不可挡。⋯⋯ 巴里坤在大谷中,为新疆极寒处,冬不待言,即夏日晴明,犹宜春服,若阴霾辄至,飞雪著裘者有之。吐鲁番之热,不但迥异各城,并倍于南省。⋯⋯ 伊犁虽在北路之西,而地当岭外,气候较北路和平多矣。常下雨,每当三月, 大有春景,至九月犹不甚寒,南八城捷至伊犁,犹近温线,故温和而有雨。哈密捷至乌鲁木齐及塔尔巴哈台,地与温线较远,与冷线较近,故雨泽甚稀, 常数年不一见。边地多风,常三五日一发,昼夜不止,尘沙入室,出户不能睁眼。戈壁广野中,尤猛烈难行,石子小者能飞,大者能走,沙石怒号,击肉欲破,行人车马遇之,须即停止,苟且遮避,若稍移动,即迷失不复得路矣。①

此记载非常形象、生动,这样准确、具体记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以前著作中所看不到的。

其它如动物的地理分布、植被、冰川、沙漠等方面,都有详细记录和认识。如徐松不仅记述了许多处冰川等现象,而且将木素尔岭上的冰川分为 3 种,说:“木素尔岭⋯⋯坚冰结成,层峦叠嶂,高下光莹,冰有三色:一种浅绿;一种白如水晶;一种白如■磲”。②总之,清代几百年对西北地区的经营、开发,使当时人们对新疆等地区的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以及民族、城市等人文地理现象已有了较全面、系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