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道提纲》

① 《今水经·黄宗羲序》。

② 同上。

③ 《今水经·黄璋跋》。

④ 张宗泰《鱼岩所学集》卷十一。

⑤ 同上。

《水道提纲》是记述乾隆中叶国内水道源流脉络的专书。

作者齐召南(1703~1768),字次风,号琼台,学者称息园先生,浙江天台人。清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 年)被荐为副榜贡生,乾隆二年(公元

1737 年)授散馆检讨,后升侍读、侍读学士,十三年擢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旋迁礼部侍郎。十四年堕马受伤,回乡养病,未几卒于家乡。齐氏为人谦和,虚怀若谷,天资聪明,好学强记。“自天文律历,以至山川疆域,险阻要隘,了若指掌”,“又深知古今治乱得失,通习掌故”①。尝与修《礼记》、

《汉书考证》。除《水道提纲》外,所著还有《历代帝王年表》、《后汉公卿表》、《宝纶堂文集》。

齐召南早年应诏与修《一统志》时,同馆杨农先、王次山对他说:“天文地理之书愈久愈详,惟水道未有专书”,“郦道元《水经注》征引虽博雅, 而疏漏踳驳亦不免”。劝他重新撰著一书,“记载今日实有之脉络,山川都邑并用今名”②。晚年齐氏告归养病时,便按照他们的建议,利用余暇,检出箧中旧稿,次第编录。齐召南在与修《一统志》时,已发现塞北、漠南、流沙、瀚海等西北边陲,新平定的伊犁和回部地区,“诸水绝无径流可纪”①, 又发现东北黑龙、卢朐、松花、漱尼、乌苏里江也“非从前史志所能稍及”, 于是他就考校图籍,“专辑外藩蒙古属国诸部道里翔实”,“条其水道”, “惟图无可据者阙之”②。又对历代河渠、沟洫,域中水志、地图,严加考核, “按地势而详著其纲”,撰成是书。齐氏一生辑书不下数十种,而精力所注, 称为“呕心之作”的,“尤莫如《水道提纲》一书”③。故其临终时,喃喃叮咛曰:“予一生功名事业如浮云,然可弗朽者独此耳,勿佚也”④。后经生前好友及门人募捐,此书方才付梓问世。

齐氏编纂是书的指导思想,是“用《水经》遗意,上法《禹贡》导川, 总其大凡”⑤。但又“取其质,不取其文”;“取其实,不取其虚”⑥。所记水道,不以《水经》为纲,而是以海为纲。作者认为:“万川会同者,海也。以一水论,发源为纲,其纳受支流为目。以群水论,巨渎为纲,余皆为目。如统域中以论,则全归有极,惟海实为纲中之纲”⑦。其论列次第,“自北而南,并取《禹贡》首冀次兖之意。内自盛京、鸭绿江以西而南而西南至合浦, 外自云南而西而北,又自漠北阿尔太山、肯特山而东至海。又自海西南而西而北,包朝鲜至辽阳,域中万川纲目毕列。至于葱岭以西,水入西海,印度水入南海,丁零、黠戛斯以北,水入北海”⑧。所举郡县地名,“悉从《皇舆

① 《今水经·黄宗羲序》。

② 同上。

① 《水道提纲·齐召南序》。

② 同上。

③ 《湖海文传》卷二十六,戚学标《募齐息园先生〈水道提纲〉启》。

④ 同上。

⑤ 《水道提纲·齐召南序》。

⑥ 同上。

⑦ 同上。

⑧ 同上。

表》”⑨,以乾隆年间为准。所据资料,主要是作者撰修《一统志》时所见内府珍藏的实测地图及各省图籍。

《水道提纲》共 28 卷,约 67 万字。各卷内容如下:

卷一海:叙东北自鸭绿江,经盛京、京畿、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诸水域海面。

卷二盛京诸水:叙鸭绿江、大辽河,西至京东滦河、蓟运河。

卷三京畿诸水直沽所汇:叙白河、桑干河、清水河、滹沱河、漳河、卫河。

卷四运河:叙源自山东之汶上分水,北至天津,南至清口,以及山东诸水。

卷五黄河附河源以北青海及甘肃不入河诸水:叙青海、甘肃边地安远堡水、镇番卫水(即潴野永昌卫水)、山丹水(即弱水)、布隆吉水(即黑水)。卷六入河巨川:叙洮水、湟水、浩亹水、汾水、北洛水、渭水、湟水、

泾水、洛水、济水、沁水。

卷七淮:叙入淮巨川汝水、沙水、颍水及南运河邗沟(北自淮水,南至大江)。

卷八至十江。

卷十一至十四入江巨川、叙涪水、白水、西汉水、嘉陵江、渠江、黔江; 洞庭所汇澧水、沅水、湘水、资水、汉水;云梦、彭蠡所汇章江、贡江诸水。

卷十五江南运河(北至京口,南至浙江);太湖入海港浦(江以南,浙以北)。卷十六浙江、浙东入海诸水,附福宁诸小水。卷十七闽江西南至广东潮州府水。卷十八至二十粤江:叙东江、北江、西江及西江之桂水、柳水、北盘江、南盘江。卷二十一云南诸水。卷二十二西藏诸水。卷二十三漠北阿尔泰山以南诸水。卷二十四漠北黑龙江。卷二十五入黑龙江巨川:叙克鲁伦河、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卷二十六海至黑龙江口以南诸水、朝鲜国诸水。卷二十七塞北各蒙古诸水。卷二十八西域诸水。各卷之内,支分条析, 丝联绳贯,叙水道源头、流向、长度、汇入诸水、吐纳湖泊、沙滩、沙洲等甚详。作者根据中国东西向河流较多的特点,采用“由北而南”的编排方法, 叙列东西向河流时,次序井然。但叙列南北向河流时,却拘泥于体例,未加变通,致将南北大运河分割为四个部分,在京畿、山东、淮水、江南运河分别叙述,不能不承认这是体例上的一大缺陷。

是书“简而能周,博而有要”,“考据尤慎”①,颇为学者推崇。王杰云: “潴防宣泄之法,黍稔粟麦之宜,转运飞挽之利,胥此得其概焉。视《方舆纪要》、《锥指》、《金鉴》诸书,其有裨世用略相等”②。阮学浚云:“穷流泝源,支分派别,展卷披阅,朗若列眉,洵乎其为通天、地、人之大儒, 而其书亦千百世不朽之书”③。然书中亦有舛误,卢文弨指正云:“第台湾在闽海外,而先生叙次稍不如粤东琼郡之详,则亦似尚有当补者。至于蒙古部落等名,新有更定,先生不及知之矣。例如僧哭勒河当为僧枯勒河,哭路鄂模当为库路鄂模,谐音取字,宜有趋避,不便袭用旧文。至书有‘岙’字,

⑨ 同上。

① 《水道提纲·王杰序》。

② 同上。

③ 《水道提纲·阮学浚序》。

当即‘嶴’字之省文;《集韵》有‘岆’字,又有‘■’字,当即‘站’字之俗体;‘嶴’字亦字书所无,古但作‘奥’,而今吴、越、闽、广间,或加山,或加水,见于名人著作者不一而足,故今亦不得而削之;今人名传置之处曰站,亦非古训,然‘■’字实未经见字。更有或脱或讹,以余所知者, 增正十余处”④。此外,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也有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