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十五史补编》中的清人地理篇

二十五史是中国史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献。就体裁而言,这类史书中, 既有纪传,又有表谱志书。然而,二十五史中,表志齐备者,惟《史记》(称书不称志)、《汉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等 9 种;其余《三国志》、《梁书》、《陈书》、

《北齐书》、《北周书》、《南史》、《北史》等 7 种,则无表无志。此无

表无志之 7 种与有志无表之 9 种,自然不能称为完善,即以表志齐全者论之, 作者的学识与所取的材料亦未必完全无瑕可指。历来的史学家为了弥补这种缺失,做了许多补作、校正和考订工作。起先,这些作品大多分散在各种丛书中,极少单行本,如果没有充裕的时间和财力,很难将它们搜求齐全。又有一部分是尚未付刻的稿本,更不容易见到。本世纪 30 年代,上海开明书店

在国内史学界的赞助和支持下,搜求丛书旧刻本与稿本 240 余种,其中旧刻

本 180 余种,稿本 60 余种,将其汇编成册,与二十五史相辅而行,这就是《二十五史补编》。

《二十五史补编》(以下简称《补编》)所收,皆以表志为限,凡增补、注释、考订、校勘诸作,不问往哲遗籍,时贤近著,知见所及,靡不甄采。

《补编》的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兵刑、食货、艺文等方面的著述,内容非常丰富。

地理志是二十五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十五史中,只有 17 部地理志,

并不齐备,而 17 部地理志亦因当时作者的疏忽以及后世传刻的错误,存在种种问题,引起许多读者的憾惜,因而后人增补、注释、考订、校勘地理志的著作颇多,这类著作在《补编》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补编》所收清人地理篇的作者中,有年逾 70 的老人,也有年方 20 的青年,有著作如林的一代名流如万斯同、杨守敬等,也有成就盛业而以前名不出闾巷的吴卓信等。但他们都是学有专长的名家,如《汉书地理志稽疑》的作者全祖望,兼通经学、史才和词科,曾 7 校《水经注》,为学渊博无涯, 于书无不贯通,所著《经史问答》“足以继古贤,启后学,与顾炎武《日知录》相埒”①。又如陈澧,“凡天文、地理、乐律、算术、篆隶无不研究”②, 撰有《汉志水道图说》7 卷、《水经注提纲》40 卷、《水经注西南诸水考》3 卷等 12 种。他们在研究舆地方面有深厚的功力和较高的造诣,多数著述代表了当时治学的最高水平。

《补编》中的清人地理篇有:

刘文淇撰《楚汉诸侯疆域志》3 卷汪远孙撰《汉书地理志校本》2 卷杨守敬撰《汉书地理志补校》2 卷吴卓信撰《汉书地理志补注》103 卷

钱坫撰徐松集释《新■地理志集释》16 卷汪士铎撰《汉志释地略》1 卷

洪颐煊撰《汉志水道疏证》4 卷

陈澧撰《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7 卷

吴承志撰《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补正》7 卷黄大华撰《汉志郡国沿革考》1 卷

吴增仅撰、杨守敬补正《三国郡县表附考证》8 卷谢毓英撰《三国疆域表》2 卷

洪亮吉撰、谢毓英补注《三国疆域志补注》15 卷

谢毓英撰《三国疆域志疑》1 卷毕源撰《晋书地理志新补正》5 卷方恺撰《新校晋书地理志》1 卷洪亮吉撰《十六国疆域志》16 卷成孺撰《宋书州郡志校勘记》1 卷洪■孙撰《补梁疆域志》4 卷

臧励和撰《补陈疆域志》4 卷

温曰鉴撰《魏书地形志校录》3 卷

杨守敬撰《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9 卷汪士铎撰《南北史补志》14 卷

练恕撰《五代地理考》1 卷

①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

②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

李慎儒《辽史地理考》5 卷

(按:主要在民国年间成名的学者及其著作未列入)

上述作品中,有几种情况:一是补作,补正史所缺的地理志表,或补志表中语焉不详者,如《补梁疆域志》、《补陈疆域志》、《楚汉诸侯疆域志》、

《十六国疆域志》等。一是考订,如《五代地理考》、《宋史地理志考异》、

《辽史地理志考》、《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等。一是疏证,如《汉志水道疏证》、《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等。

此外,还有一些可供研究地理参考的重要著述,如吴廷燮的《唐方镇年表》、劳经原的《唐折冲府考》等,兹不一一列举。

《补编》中的清人地理篇是研究历史地理(尤其是沿革地理)的重要参考书。谓其重要,是因为:

  1. 它填补了 8 部正史没有地理志的空白。二十五史中,《史记》、《三国志》、《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无地理志。《补编》的清人地理篇中,《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三国疆域表》、《三国疆域志补注》、《三国疆域志疑》可补《三国志》无地理志之缺;《补梁疆域志》可补《梁书》无地理志之缺;《补陈疆域志》可补《陈书》无地理志之缺;《南北史补志》、《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可补《南史》、

《北史》无地理志之缺。《五代地理考》可补《旧五代史》无地理志、《新五代史》职方考过于简略的不足。《补编》中清人地理篇虽无《北齐书》、

《周书》的补志,但《隋书·地理志》包含梁、陈、北齐、北周、隋 5 个朝

代的地理内容,杨守敬的《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对这 5 个朝代的地理皆有补注和考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北齐书》、《周书》无地理志之缺, 而《十六国疆域志》、《南北朝舆地表》等,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政区沿革和疆域变迁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对 17 部正史地理志进行校订、注释和疏证,订正了讹误,增补了内容,疏通了疑滞,方便了读者。如吴卓信以毕生精力撰成的《汉书地理志补注》,体大思精,以《汉志》所载每一郡国为一卷,于正文注文无不赅引, 释古今沿革之迹,于牴牾疑滞处又无不加以博辨考证,有纠班氏之脱误者, 有辨前人之是非者,长达 80 余万字。李兆洛评价说:“此书搜辑赅博,大致

备矣”①。又如杨守敬撰《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历时 30 年,先后五易

其稿,方才写成。考证的全文为《隋志》的 6 倍。《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不仅旁征博引,广为诠释,丰富了《隋志》内容,而且校补遗漏,订正舛误, 为后人研究《隋志》提供了很大方便。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点校《隋书·地理志》,“采用杨考(即《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者亦较多”②。其他作品同样具有这种参考价值。由此可见,研究某个朝代的地理,依靠正史地理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参考《补编》地理篇。如研究《晋志》,必须参考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新校晋书地理志》;研究《魏书地形志》,必须参考《魏书地形志校录》。若要作深入研究,当然还要查找更多的资料。

  1. 突破了一批沿革地理研究中的难题。例如南朝梁在宋、齐之后,时北方有北魏,后改为北齐、北周,《宋书》、《南齐书》、《魏书》虽有地志,但东晋十六国以来,多侨置郡县,朝南暮北,旋生旋亡,建置沿革极难

① 《二十五史补编》第一册,《汉书地理志补注·序》。

② 《隋书·地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校勘记。

推求。《陈书》、《周书》无志;《南史》、《北史》亦无志可考,欲作补梁疆域志,其难不言而喻。洪■孙知难而进,著成《补梁疆域志》4 卷。又如《汉志》记水道,有名可指者 361 条,无名者 160 条,这虽是《水经注》以前关于水道最详实的记载,但其所叙,只提首末,不及经过,失之太简。洪颐煊便广考载籍,一一加以疏证,又复引征古书,“证其同异,别为四卷, 首纪北方诸水,次纪东南诸水,次纪西南诸水,末仿《水经》之例,记以地泽所在”③。又有陈澧以内府地图为本,作《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将汉地、今地并书之,使读者开卷了然。吴承志则在陈氏《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的基础上,作《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补正》,于陈澧所未备者补之,其疏舛者纠正之,又广征古籍,参稽众说,审辨班志原文之讹。经过这些学者的研究, 基本弄清了《汉志》所载水道的情况。再如唐初行政制度,本为州县 2 级制

(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公元 742~758 年)16 年中,也实行过郡县 2 级制, 但为时很短)。安史之乱以后,割据的藩镇独霸一方,小者控辖数州,大者连郡十余,形成了事实上的 3 级制。《旧唐书》和《新唐书》皆未言及藩镇割据以后的政区沿革,惟《新唐书·方镇表》保存了不少有关资料。《新唐书·方镇表》“表地不表人”,记载方镇置废沿革较详。但该表疏漏错误较多,有待订正。吴廷燮从两唐书纪传及其他类书、地志、总集、别集、墓碑、杂史中,辑录出大量资料,按时间先后,进行爬梳排比,撰成《唐方镇年表》一文,订正了《新唐书·方镇表》的舛误,补充了许多资料,使唐末疆域政区沿革历历可考,从而解决了《旧唐书》和《新唐书》所未解决的问题。类似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作品,《二十五史补编》的清人地理篇中还有许多。

《补编》清人地理篇中的大多数作品,引证宏博,考订精详,但也并非没有问题。如刘文淇错将西汉末年的政区当成西汉初年的政区,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楚汉时期的疆域,于是错误百出,几无一是。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对个别方镇的考证,也有过于牵强,或自相矛盾之处。此外,因抄手“而致交舛互伪”的例子也有所见。故利用《补编》清人地理篇的研究成果,仍需加以甄别,不能囿于旧说,也不能迷信前人。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今人又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因此在重视《补编》的同时,还要重视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王仲荦的《北周地理志》已经出版,该书对北周疆域政区的研究,已经超过杨守敬的《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故研究北周沿革地理时,决不能埋头于《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而置《北周地理志》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