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自然地理概论

  1. 地理研究的对象。《海国图志》认为:讲释地理必须包括“文”、“质”、“政”3 项内容。其“文”者,就是“以南北二极、南北二带、南圆北圆二线、平行上午二线(按:原文如此)、赤寒温热四道、直径横纬度数指示于人也。”其“质”者,就是“以江湖河海、山川田土、洲岛海峡、内外大洋指示于人也”。其“政”者,就是“以各邦各国、省府州县、村镇乡里、政事制度、丁口数目、其君何爵、所奉何教指示于人也”。作者认为: “此三得,地球之纲领也”。欲研究地理“不可缺一”①。

  2. 地球的形状与位置。《海国图志》云:“地体扁圆如球”,“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居天球之中,形如鸡子,黄在青内”①。又云:“天体一大圆也,地则圆中一点。定居中心,永不移动”②。当时,人们对天体的认识,显然还不完全正确,但已知地球是球形体,且居于天体之中,从此“天圆地方”说、地球“周围与天边相连”说便再难于立足,这无疑是人们认识宇宙的一大进步。

  3. 地球的运动。《海国图志》援引哥白尼的研究成果,指出在太阳系中,“日则居中,地与各政皆循环于日球外,川流不息,周而复始”。又说: “地球之转有二,一则日周,一则年周。日周者,本身之周而复始也,昼夜运动,西向东旋,随旋随升,凡十一时七刻十一分四秒方周⋯⋯。年周者, 旋于日外之周而复始,因其随旋随升,尽历十二宫位。凡三百六十五日二时七刻三分四十五秒方能一周,故有四季之分,寒暑之别也”③。这里介绍的“日心说”以及地球同时公转和自转的理论则完全正确。

  4. 太阳、地球、月亮和其它星球的直径、体积及运行规律。《海国图志》云:“太阳径长三百一十五万里,比地径大一百一十倍,身大一百三十二万八千四百六十倍。居天之中,枢纽盘旋,不离本位,凡二十五日六时一周复始”。地球“径长二万八千六百五十里,离日三万四千五百万里。循环

⑤ 《海国图志·魏源序》。

⑥ 同上。

① 《海国图志·魏源序》。

① 《海国图志》卷七十四。

② 同上。

③ 《海国图志》卷九十六《地球五星序秩》。

于日之外,凡三百六十五日二时七刻三分四十九秒方行一周。本身西向东旋, 至十二时周而复始”。又云“地球之跟星即月地,本体亦无光,其所发之光, 乃受日照射者,其径长七千八百二十里,比地径四分之一有余,比地身小四十九倍,离地八十五万九千五百里,循环于地球之外,故曰地之跟星”④。这里的“跟星”,就是指环绕行星运行的卫星。此外,对太阳系的其他行星, 如水星、金星、火星、土星等也有论述。

  1. 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及其成因。《海国图志》还记述了月朔、月望、上弦、下弦、日蚀、月蚀、彗星现象,气候带划分及地球各处昼夜不均衡的科学原理,阐明了空气、风、雷电、冰、潮流、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如《气论》论述大气云:“凡运动流行于地球四面者,名曰气。由地上升不过数十里而即止。去地近者厚而密,去地远者薄而稀”,“以通呼吸而延寿命,且又易于聚散。其散也则为热,其聚也则为冷,是以所受之热,愈炎而愈散;所受之冷,益寒而盖聚,一散一聚,无不流动焉”。“试以其重验之。比水约轻八百五十六倍”。“其体质若有外力制之,可以由大而缩小”

①。对大气的物理属性作了近于完整的介绍。又如《地球时刻道论》阐述各地

时刻长短说:“凡居于赤道上之处,昼夜均平,日则六时,夜则六时。若所居相距赤道者,凡日之类行,越于春秋分处,愈近夏至之处,昼则渐长,夜则渐短;愈近冬至之处,昼则渐短,夜则渐长,日亦至其处而止。且其昼夜之度,时刻之数,愈离于赤道,或南或北,则逐道愈渐加增,甚至南北二圆线(按指极圈)之处,其昼之长者,竟增至十二时之多。再由二圆线至二枢纽(指南北极)之处,竟增至六个月之久,有昼无夜,皆为白日”①。这些论述反映了西方自然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