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地区

清代关于东南地区的地理认识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台湾地理情况的深入了解。

对于台湾的地理认识,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记述。但是,第一次全面、系统记述台湾地理情况及人文现象的详细著作,则是清初黄叔璥(1666~1742) 的《台海使槎录》。

《台海使槎录》是作者在康熙末年巡视台湾期间,依据亲自考察所作, 所以内容丰富,记述详确。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该书为:“于山水风土、民俗物产,言之颇详。而于山川险隘、控制机宜及海道风信,亦皆一一究悉。于形势尤为赅备。虽所记止于一隅,而亘古以来,舆记之所不详者, 搜罗编缀,源委灿然。”特别是由于“诸书(过去书籍)记载,或遗或略, 或传闻失真”,①更显出黄叔璥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可以说,无论该书所记地理内容的详细程度,还是史料价值,它都是清代对台湾地区史地认识的一个新标志。

如关于台湾形势的记述,不仅是现状记述,而且有地理形势的正确分析。其曰:

台湾在福建之东南,地隔重洋,形势延袤。⋯⋯远望皆大山叠嶂,莫知纪极。府治南北,千有余里,越港即水师安平镇,又有七鲲身,沙浅潮平, 可通安平港内,为水师战艘、商民舟楫止宿之地,港名鹿耳门,出入仅容三舟,左右皆沙石浅淤焉。此台湾之门户也,衡渡到澎湖,岛屿错落,有名号者三十六岛。澎湖沟底,皆老古石,参差港泊,有南风北风,二者殊澳,此台湾之外门户也。⋯⋯澎湖为台湾之门户,鹿耳为台湾之咽喉,大鸡笼(基隆)为北路之险隘,沙马矶为南路之砥柱。②关于台湾的气候,述道:

台湾环海孤峙,极东南之奥。气候与漳、泉相似,热多于寒,故花则经年常开,叶则历年不落。春燠独先,夏热倍酷,秋多烈日,冬鲜凄风。四五月之交,梅雨连旬,多雷电,山溪水涨。自秋及春,则有风而无雨,多露少雾⋯⋯此一郡之大概也,诸罗自半线以南,气候同于府治,半线以北,山愈深,土愈燥,水恶土瘠,烟瘴愈厉,易生病疾,⋯⋯鸡笼社孤悬海口,地高风烈,冬春之际,时有霜雪,此又一郡之中而南北异宜者矣。①

这一段不仅文字生动,而且表明当时对台湾气候状况的较准确了解。其它关于土壤、耕作植物区域的地形分析等内容,也都比较系统,是以前著作中所没有看到的记述。

此外,康熙时靳治扬等的《台湾府志》(10 卷)、周元文的《台湾府志》

(10 卷)、乾隆时刘良壁的《台湾府志》(20 卷)、光绪时蒋师辙等的《台湾通志》(40 卷)等,都从不同角度详细记述了台湾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情况,这些都标志着当时地理认识的扩大和深入。

① 《四库全书·台海使槎录提要》,文渊阁影印本卷五百九十二。

② 《四库全书·台海使槎录提要》,文渊阁影印本卷五百九十二。

① 《四库全书·台海使槎录提要》,文渊阁影印本卷五百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