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

日本明治维新前正值德川幕府时代,其对外实行锁国政策,只允许日本与中国和荷兰进行一定的经济贸易活动。在文化发展上,基本上是在汉唐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日本文化独立发展阶段,同时仍受明清文化的影响。地理学的发展也是如此。

如当时的日本地理志,其方法深受中国明清地理著作传统的影响。据日本岩根保重研究指出,当时的日本地理志“几乎全学《大明一统志》的形式, 记述以疆域、风俗、城邑、山川、道路、土产、神社、佛阁、坟墓、人物等项目为主要内容。不言而喻,连文字也使用的是汉字。”①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西方地理著述也很快由中国传向日本,如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艾儒略、南怀仁的有关地理作品,也都通过不同的方式由中国传到日本。据日本鲇沢信太郎提供的材料②分析,在这一时期,最少在以下几种日本著作中可以看到明末清初中国《月令广义》等著作中的地图等地理资料的转载、翻译:

  1. 清初(日宽文初,公元 1605 年左右),日本松下见林所著《论奥辩证》卷上就记有“山海舆地全图三才会地理一卷”,并给属于《月令广义》系统的世界地图附以日本的句读标记,全书引用中国《三才图会》的内容很多;

  2. 日本宝永三年(公元 1706 年)马场信武所著《初学天文指南钞》

卷一有日文的“山海舆地论”和“山海舆地全图”。据分析,这是据中国 1600 年左右刊印的利玛窦世界地图中编译而成。

此外,元禄二年(公元 1689 年)井口常范的《天文图解》、正德三年(公元 1713 年)刊印的寺岛良安的《和汉三才图会》、1709 年版的新井白石的

《西洋纪闻》、宽政三年(公元 1791 年)高井晒我的《训蒙天地辩》等等著作,都大量引用了中国的《月令广义》、《三才图会》、《天经或问》等著作的地理资料或地图作品。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翻译西方地理著作和编撰世界地理著作,很快出现了一批翻译地理著作(如《地理全志》等)和新编世界地理著作(如魏源

《海国图志》、徐继畲《瀛环志略》等),而此时日本仍处于锁国政策下, 因此,魏源《海国图志》出版后(百卷本出版于 1852)即迅速传入日本(1854 年被译成日文);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刊行于 1848 年,1860 年前后即传入日本,1861 年之后曾被多次刻印,在日本广为流传。更有意思的是,19 世纪 50 年代,清政府还将新译(汉译)的《地理全志》作为礼物送给日本(道光二十七年,公元 1847 年)①,1859 年日本再版。其中不仅介绍了当时的西方地理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一些西方地理学的汉译术语,亦因此而在日本确立,如地质学及相关的岩石名称等,从而对日本地质地理学发展以很大

① 〔日〕岩根保重:“德川时代■地志■撰述”,载《地理论丛》第一辑。

② 〔日〕鲇沢信太郎:《地理学史■研究》,第 377~380 页,原书房,昭和五十五年版。

① 〔日〕土井正民著,张驰等译:《日本近代地学思想史》,第 45 页,地质出版社,1990 年版。

影响。

总之,19 世纪中叶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中国清朝与日本的地理学交流, 主要是中国方面的地理思想、知识向日本的传入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