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容特点

《皇舆全览图》是在大规模全国经纬度实测基础上绘成的,此图采用梯形投影法,以经过北京的经线作为本初子午线,按 1∶140~150 万的比例绘制,范围涉及南到海南岛、北达黑龙江、东及台湾,西至哈密以东的满蒙关内各省的广大地区,即西至西经 40 多度,北至北纬 55 度。康熙五十八年(公

②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一。

① 《清史稿·何国宗传》。

元 1719 年)又将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等绘制的西藏地图补入总图之中。①

据任金城先生研究,目前能见到的《皇舆全览图》主要有 3 种版本。②

第一种是包括全国总图和 32 幅分省分区图的形式。据《清史稿·何国宗传》载:“(康熙)五十八年图成,为全国一,离合凡三十二帧,别为各省图,省各一帧”。又据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载:“康熙地图三十二叶本,内地十六叶,边外十六叶。”③现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原故宫博物院明清部)珍藏的康熙时测绘的各省舆图共 30 余幅,可能即属于这一版本中的分省图原本,或原图摹绘本。

第二种是珍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 41 块铜版地图(后由沈阳故宫博物院重印时金梁题名为《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该图“满汉合壁,铜刻至精”, 内地各省地名用汉文标注,边疆各地则用满文。以通过北京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西到西经 40 度,以纬度 5 度为 1 排,南北共分 8 排,每排又以经度

分为若干幅,共 41 幅。每幅长 39.75 厘米,宽 67 厘米。

第三种为“分省分府小叶本”地图。即图书集成内的地图,其特点:“计二百二十七叶,⋯⋯。所载镇堡小名,细若牛毛,与大叶本不异,但不著经纬度数及无边外诸国”①。现北京图书馆所藏内府精绘的分省分府《皇舆全图》,即属这一类型。

此外,《皇舆全览图》还有一种版本,即修订的《皇舆方格全图》。这是清雍正年间,在康熙《皇舆全览图》基础上修订的版本。据珍藏在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雍正间刊本直格十排《皇舆全图》,其范围比康熙图范围略大。在投影上,康熙图的投影除中经线与纬线成直交外,其余经纬线皆相互斜交。而雍正图则完全改为直交,使得愈向高纬度,图面误差愈大。

《乾隆内府舆图》由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负责绘制而成,后制成铜版 104

块,以纬度 5 度为 1 排,共 13 排,故又称《乾隆十三排图》。乾隆舆图是在康熙图基础上,吸收了新疆等地区的资料绘制而成。所以,它涉及的范围远较康熙《皇舆全览图》广大。其范围:“南至琼海,北至俄罗斯北海,东至东海,西至地中海,西南至五印度南海,合为一图,纵横数丈,而剖分为十三排,合若干叶,每叶著明经纬度数,盖本康熙图,而制极其精,推极其广, 从古地图未有能及此者也。”①即北达北纬 80 度,西至西经 90 度左右的地方,

面积较康熙图大 1 倍多,包括了北冰洋、印度洋、波罗的海、地中海与红海之间的广大地区,是一幅名副其实的亚洲地图。

乾隆图的版本较多,依北京故宫博物院 1932 年重印的《乾隆内府舆图》, 乾隆图以通过北京的子午线为中央经线,但未作零度(后修订时改正)。在数学基础上,与康熙图基本相同,比例尺约为 1∶140 万。在地理要素上,也

① 中科院自然史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第 324~327 页。另据汪前进先生研究认为,康熙铜版《皇舆全览图》采用的是正弦曲线等面积伪圆柱投影(即桑逊投影),见《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 年第 2 期。

② 任金城:“康熙和乾隆时期我国地图测绘事业的成就及其评价”,《科学史集刊》第 10 辑。

③ 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中华书局,第 278 页,1959 年版。

① 中科院自然史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第 324~327 页。另据汪前进先生研究认为,康熙铜版《皇舆全览图》采用的是正弦曲线等面积伪圆柱投影(即桑逊投影),见《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 年第 2 期。

① 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第 278 页。

比康熙图(如《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要详细。基本据实标绘实际城镇、山川状况。在图形符号上,亦略有差异(图 3)。

《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

《乾隆内府地图》

城镇(只有地名无府号)

城镇

图 3《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与《乾隆内府舆图》图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