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秦三十六郡考》

案《史记》秦并诸侯,分天下,置三十六郡。今详其名,合内史而有鄣、黔中,无南海、桂林、象郡者,《史记》裴骃《注》也。别内史而有南海三郡,无鄣、黔中者,《汉书·地理志》也。合内史、南海三郡,并鄣、黔中, 增闽中为四十郡者,《晋书·地理志》也。其班《志》不言秦置而为秦郡者,

《后汉书·郡国志》丹阳之为秦鄣郡、武陵之为秦黔中也。其《史》、《志》不言秦置而见于《汉书》注者,东海郡下应劭曰秦郯郡也(按:应亦后汉人, 首注《汉书集解》)。其别内史,并数鄣、郯二郡,去闽中而增榆中为四十郡者,今之陈氏《地理沿革表》也。聚讼纷如,几令考古莫适所从。已不惴谫陋,取《史记》合两汉、晋地志文注反复参稽,知三十六郡之名,裴《注》最近之。窃谓于裴《注》,当增郯郡、别内史而为三十六。于《晋志》,当去闽中而增郯郡,合内史而为四十。汉既分内史为三,当并数冯翊、扶风, 得四十二。以班《志》总注,凡郡国一百三,并计秦置汉增之数适合,如此则诸说可通,《史》、《志》之文皆无违戾矣。班《志》统汉郡下,有“秦” 字者三十六,今三十六郡之名不从《汉志》而从裴《注》何也?以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分置诸郡,自不得列后之平百越所置之三郡也。况《汉志》总论云:本秦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下云:汉兴,稍复开置。知三十六郡第溯其初制,非综秦一代之逮置。而南海三郡下,又明言武帝元鼎六年开, 则虽曰秦郡已入之开置,其不当并数于前三十六郡中明甚,不得以数之偶合, 强为依违也。惟秦以内史外分三十六郡,犹后之以京师直隶外省,内史自不在三十六郡之列,故裴《注》当参以《汉志》注中郯郡补之。至《晋志》之四十郡,去闽中而增郯郡数之,盖由初而言,不当列内史于诸郡;由后而言, 不得外内史于秦置。其异于《汉志》者,鄣与黔中本之《郡国志》也,郯郡本之《汉志》注文也。三十六郡之名既得其实,则裴《注》与汉、晋两志之

① 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凡例》。

相违,不过在南海三郡之离合、内史之出入而已。一溯其始,一纪其终,大致本无抵梧也。若榆中之名,虽见《史记·东越传》,而两汉地志未载,则以汉平东越,已虚其地,不设郡县,此与塞外榆中之三十四县旋置旋弃者, 皆在所当略矣

此外,陈芳绩考宋有 2 桂阳,一属连州,一属郴州,元至元十九年(公

元 1282 年)升州之桂阳非郴州之桂阳(卷三○县表一二);考汉晋地志无平阿,证《惟扬志》云高邮在汉为平阿县之误(卷二六县表八);据《寰宇记》、

《宋史》,证《黄冈县志》、《明一统志》云宋黄冈县迁治邾城之误(卷八郡表五);据《水经注》,证三国石阳故城在吉水东北 20 里者是,云在泰和

西北 30 里者误(卷三二县表一四);辨细柳营在咸阳西南 15 里,云在万年

县东北 30 里、长安西北 13 里及昆明池南者皆误(卷一九县表一);辨南朝齐有四丰阳、其北丰阳属南上洛郡,余皆属北上洛郡(卷二○县表二);辨沧州徙治长芦当在靖难之后,证元季和洪武初迁治之误(卷六邵表三)等等, 皆其精思卓见之处。这些考辨散见于表中,往往为读者所忽视。今特举数例, 以提示读者观览。

中国历史悠久,数千年来,政权之兴替、割据、纷争,政区之更迭、发展、变化,均十分复杂。欲将如此庞杂的内容纳于一表,殊非易事。为了解决种种问题,陈芳绩根据制表要求,拟成许多具体例则。例如:州在历代之升降不同,汉晋六朝时,州总管郡国;隋唐以后,等于郡守;至元以后,相当于县。故陈芳绩将隋以前之州列于部表,隋以后之州列为郡表。元以后, 因州亦能统县,故仍将其列在郡表之中。又如,青、徐、兖、豫诸州,地当南北之交,宋魏之世,日相争夺,郡县失陷后,则以其流民侨置,是以一郡一县,官无专制,刺史守令,五六同城,表有限制,难以具载,陈芳绩遂“止纪其侨置州郡而已,其侨置县则略之”。为使行文简练,他又规定各种用语的特定含义,如:“此郡之县改隶彼郡者,曰改属。以县分立新郡, 曰分属。郡废而县并某郡者,曰并属。以县分去而复归,曰复属。仍旧而郡名已改者,曰仍属”。根据这些则例,陈芳绩将资料爬梳整理,参对详核, 使之分别等级,逐一入表。道光年间付梓前,黄廷◻又做了许多校补工作。凡原稿脱漏之处,皆发书补之。如原稿有缺页,无别本可补,廷◻遂“依据汉县为提纲,以历代史志及唐宋以来总志补之”;又如,三国、五代时期之州县,原稿多阙建置年代与“仍”、“废”字,廷◻乃“详考历代史志, 旁参唐宋舆地书,暨今之吴氏《十国地理表》、洪氏《三国疆域志》,有可据者补之”(凡廷◻补正之文,皆加“按”字,以区别于陈文)。凡断代欠妥之处,悉加订正。原稿以辽入五代,殊为不妥,因辽之立国在梁贞明年间,亡国于宋宣和之时,与宋南北对峙 160 年,理应与宋、金为一代,廷◻ 遂“改宋、辽、金为一格”。凡纪年杂乱之处,悉改用统一年号。如明太祖建元之前,原稿有用元末年号者,有单举甲子者,有以龙凤纪年者,例殊庞杂,廷◻改为“概书太祖某甲子年”。凡 3 表列格不统一者,悉改成一

律。如部、郡 2 表,原稿起于虞秦,下至元明,列 12 格,而县表则自汉至明,

列 11 格,例殊不一,廷◻亦将县表“改从十二格”。凡文字较长、检阅不便者,亦变通书写形式,加以技术处理。廷◻“择其正文可断者离之,另作方围,书于左右空方,俾上下文既不淆杂,而观者亦作醒目”。校补后的

《历代地理沿革表》,条分缕析,体例井然,开卷之后,一目了然,是一部颇便检索的历史地理参考书。

本书由古至今,上溯虞夏 9 州,下逮明代分省,包括数千年之州、郡、府、县,并将其贯串无遗,开创了新的史地表体裁,被时人誉为“前此未有之书”。这种体裁为许多后世学者所采用,段长基《历代疆域表》、杨丕复《舆地沿革表》皆仿此而作。

陈芳绩和黄廷◻于此表用功虽多,但受条件限制,陈芳绩“未能悉致天下之书”;黄廷◻校补时,“钦定《明史》未颁,故叙明代事,祗据《明一统志》及郡县诸志”,因而遗误难免。又受体裁限制,有些内容只能剔除在外,这也影响到它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