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差异的分析

对差异的监督是为了寻找差异;进行差异判断是为了确定差异的程度; 而对差异进行分析,则是为了找到为什么会产生差异的原因。差异监督、差异判断和差异分析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差异和适应差异。

但是,差异作为一个名词,却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传统的控制理论认为, 差异主要表现为如计划指标与计划实际执行结果之间的不同,因此,无论是对差异的监督和判断也好,还是对差异的分析也好,传统的控制理论所指的和所关注的差异,都是结果的差异,因而以此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控制系统,本质上是一种进行“事后控制”的组织、制度和方法。典型的如以产品最后工序检验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控制制度,它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内,在西方企业中占统治地位(注 1)。

尽管这种以“既成事实”为对象的事后控制方法,对于纠正企业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计划偏差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而多变的条件下,它显然已不能满足企业必须及时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事后控制制度所存在的明显弱点和对企业所造成的实际危豁,使许多西方管理学者和企业经理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始着手建立能够对企业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实行“事前控制”的组织制度和方法。事前控制与事后控制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它所关注的并只是结果的差异,而更重视的是条件的差异。任何结果的差异都是在若干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因而它是有条件的。自然的逻辑是,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获得这些“因”或条件发生变化的信息,并运用已掌握的对它们变化规律的认识来分析其变化的基本趋势,那么,我们就能够较早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对不可能直接左右的市场需求的变化,采取加强新产品开发和调整企业营销策略的措施;对有能力直接把握的影响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的各种条件,采取修订工艺规程、更换工装、调整劳动组织和加强生产作业人员的在岗培训等等措施。正如列尔涅尔所指出的,控制就是要“从多种可能中选出某种估计能得到预期结果的因,加以作用,以便得到预期的果”(注 2)。

因此,简单地说,事前控制就是把控制的着眼点前移,把对“果”的控制变为对“因”的控制,它不是认可既成事实,而是要认识产生的事实的条件。

进行差异分析就是要进行比较,联邦德国企业管理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波夫勒教授指出,在西方企业中,较普遍采用的差异分析方法,依比较的类型来划分,主要可有以下几种(注 3):

  1. 实际与实际的比较

实际与实际的比较是一种进行结果差异比较的方法。例如,将一个企业在某个时期中销售额的增长率与同期本行业的平均销售额的增长率相比较。因此,这是一种典型的事后控制方法。显然,这种事后控制方法可以为企业制订下一期的决策目标提供某些重要的参量,但是,由于事后控制是以既成事实为依据的,因而它往往不能及时为企业正在执行着的决策目标,提供需要进行调整的信息。

  1. 应该与应该的比较

它又可以称之为指标与指标之间的比较。因此,这种差异分析方法主要是一种平衡企业各种生产经营目标,并使其保持一致性的控制方法。典型的如企业生产能力平衡、产销平衡、资金平衡、物资平衡等等。这些平衡关系不仅要事先通过企业的计划以各种指标形式确定下来,而且还要在计划的实际执行过程中,通过对各类指标实际完成结果差异的比较,来调整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使企业计划能够在动态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平衡性和一致性。

  1. 将来与将来的比较

与前两种比较方法均不同,将来与将来的比较直接涉及到企业决策的前提。决策需要在预测的基础上作出,预测是对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内外环境状态的描述和认识,因此,企业的决策是否正确,企业的决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是否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都需要随着时间的

推移,不断地对企业未来的环境作出预测,并将其与原来决策所依据的预测相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显然,这种差异分析对企业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实际与应该的比较

即所谓结果与指标的比较。这是最常见,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差异分析方法。通过这种比较,企业可以准确地知道计划所规定的各类指标已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因此,这种比较基本上是一种以计划指标为不变量而对执行结果进行检查的方法。

  1. 应该与将来的比较

应该与将来的比较同样也涉及到企业的决策前提。但和将来与将来的比较有所不同的是,这种比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决策前提,而且还更直接地关系到对决策本身的连续控制。因此,它在“所谓的‘计划进度控制’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注 4)。决策以预测为基础,假设预测是准确的,但决策目标及其实现措施也有可能与实际条件不相符,这样,通过应该与将来的比较, 就可以在决策的实现过程中,将事先确定的决策目标不断地随着逐步接近预测的时间点而加以修正,以便使决策目标能够尽可能地与实际环境相一致。这种差异分析在决策预见不到连续的结果变化时是十分重要的(注 5)。

  1. 将来与实际的比较

将来与实际的比较是一种分析预测值与结果值之间差异的方法。它与第五种和第六种差异比较方法有类似之处,但其着重点则主要是决策的前提。以上六种差异分析方法以时间观念为限,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以

过去为中心的差异分析方法和以将来为中心的差异分析方法。在控制论原理看来,前一种方法是以反馈原理为基础的,后一种方法则是以前馈原理为基础的,这两个原理应当在企业决策的制订、贯彻和保证整个过程中,有机地结合在一个系统中(见图 12—2)。实际上,企业的控制系统都存在着这样的结合。但在总体上,西方企业较为重视以将来为中心的控制,像信息监督与跟踪分析和早期警告系统等,都是在前馈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我国企业则比较重视以过去为中心的控制。这种方法在实践上虽能有效地保证企业计划指标的完成,但它的致命弱点是,“差异很可能太晚了才被认识, 以致于使人们对这些差异已不可能再加以弥补,或者为此做出反应所需要的准备时间已经太少了”(注 6)。这一弱点在近几年我国工业企业的实践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是造成工业企业亏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注 7)。图12—2:控制论的基本原则(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