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决策方案的产生

决策方案是在预测的基础上产生的。预测给出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各种环境变量及其在一定时限内变化的轨迹。决策方案即是根据这些变量而求解

(目标)和寻找求解的合理条件(手段)。

在企业的决策中,存在着确定性决策和非确定性决策两大类问题。西蒙把前者称之为“程序化决策”,后者称之为“非程序化决策”。他提出:“在

(组织)这个统一体的一端是高度程序化的决策,日常例行事务的处理或对标准产品的定价等,而统一体的另一端则是非程序化决策:制定新产品系列的一次性基本决策或在新协定上与劳工谈判的战略决策。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包含程序化决策又包括非程序化决策和既包含例行也包含非例行的混合型决策”(注 19)。对程序化的或例行的决策,无论是美国、日本, 还是我国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由综合管理职能部门一级完成的,典型的如月度生产营销计划。而非程序化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则与企业内部的分权结构和授权关系有关,但典型的非程序化决策,往往是指企业的长远决策,它是在企业的较高层次上进行的。同时,从广义的决策过程概念和实际的决策过程去进行考察,这类决策又是在企业不同等级的各类人员的参与下进行的。

程序化的决策所要解决的是确定的决策问题。尽管从理论上来分析,这类决策同样存在有多方案的特点,因而也存在着选择的问题,但是,由于它是在给定的范围内,在确定的约束条件下和重复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程序化决策多方案的特点和选择问题,在实践中并不突出。美国企业在程序化的决策中大量地采用了数学工具和计算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于军事战役规划和物资分配等方面的各种数学的方法,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体规划、博奕论、排队论、网络技术和概念分析决策法(决策树法)等,目前已在企业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在这些方法中,有些如概念分析决策法等,是以解决不确定的决策问题或进行“风险性决策”而发展起来的,有些则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较成熟的数学工具运用于解决确定的决策问题, 如线性规划。在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中,随着人们对各种因素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以及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大量数据处理,使企业的程序化

决策发生了被西蒙称之为“革命”的重大变化,它体现在:

  1. 电子计算机已经使得过去属于职员工作范围的那些常规的程序化决策的制定和数据处理迅速地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

  2. 程序化决策的领域,随着我们设法愈来愈多的将运筹等工具用于以前被认为是靠判断力的决策里而迅速增大,这特别是(不仅只是)指生产和库存领域中的中层管理决策而言的;

  3. 计算机已将数学技术的适用能力扩展到一些很大而不能用自动化程序较差的计算设备解决的问题上去,并且计算机通过提供亲的模拟技术,已进一步将可程序化的决策的范围加以扩展;

  4. 在过去十年里,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将前两种发展联系在一起,即将制定聚合中层管理变量决策的数学技术和各办公室为具体地贯彻上述决策所使用的数学处理技术结合起来,逐渐地,那种能自动化地填写订单、送发货票、登记付款等工作的同样的计算系统,也被用来计算最佳库存水平和重新订货量。(注

    20)

西蒙的这段话,刊载于他于 1960 年出版的《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

他所运用的资料的时间背景,主要是 50 年代前后,而在 1977 年这本书的第三版《修订版前言》中,西蒙指出,“1960 年我们处在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萌芽时代,如果那时是黎明的话,那么今天可算是上午了。在修改这份手稿的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有许多句子由将来时态改为现在时态了”(注 21)。从西蒙讲这些话到现在,又有十几年过去了,即使简单地按时间推测, 而不考虑最近 10 年科学技术远较以前迅速得多的变化,计算机运用于企业管理尤其是辅助企业决策的技术支持手段,其影响也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计算机技术更为普及地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并使程序化决策的范围大大扩展,各种数学模型的建立,使大量重复性的决策问题可以通过专业人员在计算机上提出决策方案,并通过对各种可控变量的修正来优化决策。线性规划可为工厂的作业提供一个数学模型;动态规划可用以解决许多库存和生产计划问题;整体规划可为投资规划和调度提供分离式的解决方案;排队论则可用以处理生产调度任务和其它包含有排队等待的问题,等等。据美国学者盖塞在 1975 年对美国制造业公司使用运筹学方法进行调查所提供的数据,表明“被调查的公司中约有 1/2 到 2/3 使用了管理科学的技术”, 而且是“公司的规模越大,使用运筹学方法的比重也就越大”(注 22)。同时,盖塞调查的研究结果还表明,“运筹法最经常使用于计划工作和控制活动中”(见表 5—4 和表 5—5),而且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使用运筹学方法来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和控制的企业,对其实际所取得的效果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注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