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长与淘汰:竞争的机制

“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基本法则。人们常说,在企业竞争中“无永远的赢家”。从历史上看,尽管有不少上百年历史的“老”企业,如美国的埃克森公司(Exxon Corp)、伊斯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和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 Corp.),日本的三菱企业集团和住友企业集团、法国的吉奥—雪铁龙公司(P,S.A Peugeot-Citroen),德国的西门子公司

(Simens AG)和巴斯夫公司(BASF AG),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FIAT), 以及英国通用电器公司(GeneraI E1ectric CO. Ltd-GEC)等等,但这些企业大部分除名称依旧以外,其现在的形式,无论是资本结构、产品结构,还是经营范围和规模,都与其早期完全不一样了。像被称为世界石油业“七姐妹”中最大的埃克森公司,其前身是由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在 1870 年创

立的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后又在 1882 年改组为美孚石油托拉斯中的一家子

公司——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它最早的业务是经营石油,在 19 世纪 70 至

90 年代曾垄断美国乃至世界石油市场。到了现在,于 1972 年改名的埃克森公司的经营业务,除石油外,还扩展到石油化工、煤矿开采、铀矿及其他金属矿的勘探开发、核电站设备、电器产品、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以及旅游业等各领域,它在 37 个国家设有 70 家炼油厂,石油化工产品在 23 个国家的

49 家企业中生产,而它所属的子公司则有 200 多家,分布于世界近百个国家。

又如日本的三菱企业集团,创立于 1870 年,最早是由六条轮船组成的“九十九商店”起家,后凭借官方关系以低价购进官莒的长崎造船所,以此奠立了三菱重工业公司的基础。1893 年成立三菱合资公司并逐步发展成为财阀,到本世纪 20 年代,已成为包括海运、金融、保险、商业、煤矿、造船、仓库、造纸、化学、纺织、食品等行业的财阀康采恩和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仅次于三井的日本第二大财阀。战后,三菱总公司被强制解散,但到 50 年代以后,又以企业集团形式重新集结起来,经营范围涉及到汽车、成套机械设备、电子工业、石油化工、飞机、原子能工业等,成为日本战后经济起飞和重、化工工业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到 70 年代,三菱又向房地产业、海洋开发和石油开发等产业扩张,成为现今日本最大的企业集团。

从这些企业演变的过程看,一个企业的成长既是一部扩张的历史,也是一部自身不断变异与更新的历史。如果没有扩张,于 1847 年由维尔纳·冯·西门子创立的“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作所”,充其量就只会是一家通讯器材生产企业,而不会成为拥有电机工程、通讯系统、电机安装、数据及资料系统、医疗器械和电子元器件等产业的世界最大的电器、电子工业公司之一。同样,如果没有不断地变异和更新,单凭家族资本和创始人的子承父业,埃克森公司、三菱公司集团等,都难以成长为世界级的大公司。而企业

这种不断扩张和变异的过程,正是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产生出来的。

回溯历史,在这些世界级大公司和许多成功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 无不伴随着大量丧失竞争能力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洛克菲勒家族就是在对众多小型企业、独立经营者的兼并、收购的基础上建立起“石油帝国”的(注2)。美国著名的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教授在《看得见的手

——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中,对食品工业、烟草工业、化学工业、橡胶工业、石油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肉类加工业等行业中企业的成长过程,特别是现代工商企业的崛起,进行了十分详细和深刻的描述与分析。他指出: “美国的制造公司是以两种方式变成大的、多单位企业:通过增设销售和采购机构,或者通过合并”,“19 世纪 90 年代,联合及合并正在成为扩充规模的主要途径”(注 3),尽管在这种联合及合并过程中,不乏有着强强组合的事例,但更大程度和更普遍的形式,则是“弱肉强食”式的吞并。伴随着这种联合及合并的是大量企业的倒闭、破产和新企业的出现;被吞并者在被“购买”后获得新的生命力的同时,即丧失了其原有的法律地位和形式; 众多资不抵债和经营不善的企业,或因找不到买主,或因试图保留其独立经营者的地位等种种原因,宣布倒闭和退出竞争行列;一批接一批由胸怀大志的创业者们组建的新企业又接踵而至,开发新的产品,运用新的技术和寻求新的市场空白,加入到现有行业和新兴行业的竞争序例中。这种周而复始的过程,就像人的生命力一样,在不断地夭析的同时产生着新的生命,保持着生命运动的活力,并从中锻炼着和培育起强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表现为多种层次的竞争。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竞争、质量竞争、技术竞争、价格竞争等等,表现出了企业间竞争的多个方面,“优胜劣汰”在这些竞争中起着基本的作用。好的产品会赢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劣质产品则会因消费者拒绝购买而逐步被市场排挤出去;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名牌,而质量不稳定或品质低劣的产品和服务,或难以进入市场,或虽能“投机取巧”于一时,但终究会被市场的自然选择所淘汰;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企业不仅能够以最低的成本组织生产,而且通过不断的产品开发与工艺装备更新,领先于其它企业获得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优势,而技术落后的企业,或只能通过单纯的模仿,亦步亦趋地在剩余市场中分得半杯羹,或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优秀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供求条件发生变化时保持产品价格的弹性,而劣质的企业则会因此而入不敷出,陷入亏损的境地。这些正反两个方面的结果在现实中都有大量生动的事例。但是,这些竞争都是一种表层意义上的竞争,一种在具体内容上表现为先进与落后,活力与僵化、盈利与亏损的胜负,而在实际上,竞争是一种组织的“优胜劣汰”,一种组织成长与退出的过程。市场竞争正是通过这样的组织“净化”与整合,才促进了一个国家经济的有效增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