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容分解的逻辑起点

无论从企业决策目标分解的技术方法,还是从企业各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考察,都要涉及到的一个具体问题是,企业决策目标的分解应当从何开始,或者说,企业各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应当以何为主线。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直接地通过市场来进行和完成的。因此,确定企业在某一时期内“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就成为企业决策召标分解的逻辑起点。在西方企业中,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是以企业的市场营销计划为形式体现出来的。以此为起点,要相继地确定出研究与发展计划、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购置计划、生产作业计划、储运计划、人力资源使用与开发计划等等。同时,企业决策目标的确定是以经济原则为基础的,确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不单纯地是一种数量目标,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目标,即体现着“以什么价格生产”的选择原则。因此,以企业市场营销计划为起点,也同样地产生了企业的利润计划。成本计划。固定贤产投资计划、流动资金计划、企业借还贷计划,等等。与这些目标及计划相应地又要产生出企业的组织与人事发展计划(见图 9—2)。在以市场目标为企业决策目标分解的逻辑起点的过程中,各个目标的分解并不仅只是单方向依次进行的, 在它们之间经常会产生相互交叉、往复等协调关系。同时,在目标的分解过程中,前期目标的水平和实现程度又是确定当期各类目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参量依据。从这些意义上讲,在企业目标分解的实际工作中,以市场目标为逻辑起点有时显露的并不十分突出。

在我国过去的经济体制下,产品目标是我国企业各类目标分解的逻辑起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些产品目标的内容,是以国家指令性计划形式下达的。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计划本身的特点和我国企业趋向于单一产品生产的技术装备基础,使这些指令性计划只能以产值、产量的增长率为目标值的表现形式,因而企业目标的分解,也要相应地采取“等比例”依次分解的方法。尽管在这种目标的分解过程中,实践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要比理论所认识的大得多,但从它们的基本原理来看,强调的是目标数量及其比例关系, 以及在此基础上依据指令性计划的增长指标确定的各类目标的相应增长率。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决策目标分解的逻辑起点,也开始由产品目标逐步转向市场目标,但与西方企业相比较,两者之间仍存在着结构上的差异。对西方企业来说,决策目标的确定及其分解完全是以市场信息为依据的。尽管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家,近年来政府对各类经济活动的干预越来越广泛,但这些干预主要是通过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从而最终同样是以市场信息方式来发挥对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力的。但对我国企业来说,决策目标确定及其分解的逻辑起点则存在着较多元的结构。首先,指令性计划本身的存在就决定了在我国部分企业中,决策目标的分解要以产品目标为逻辑起点,这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如钢铁企业、建材企业,以及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生产企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其次,作为国家间接计划控制主要形式的指导性计划,也同样对企业决策目标的分解有着较强的引导作用。但由于指导性计划在内容和计划控制力度上与指令性计划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市场信息。

二、内容分解的逻辑起点 - 图1

图 9——2 决策目标内容分解之间的相互关系(注 6)

最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发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是以市场为中心来确定决策目标已越来越成为企业的行为基础。因此,就我国企业整体而言, 企业决策目标确定及其分解的逻辑起点存在着三元结构。这一结构形式在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方式、不同产品类型和不同主管部门的企业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情况表现出了现已形成的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的不成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