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争战略、战术与实施

战略一词最旱产生于古代的军事活动。据考证,在我国古代,兵家的“战”与“略”先是分别使用的,“战”是指战斗、交通和战争;“略”则是指筹略、策略、计划等。大约到了战国及秦汉时代,“战”与“略”才开始混合使用。到明代,军事学家茅元仪在《武备志》中,把战略定义为对战事的谋划。清代未年,北洋陆军督练处在 1906 年编纂的我国第一部军事词典

《军语》中,把“故略”一词解释为“筹划军国之方略也”。

在西方,“战略”一词源于古希腊语“Strategos”,意指军事将领或地方行政长官,后逐渐才由指官职、职业变为指行为、活动。19 世纪,被尊为现代军事思想奠基人之一的法国将领、军事评论家和军事文学家约米尼第一次把战略、战术与军事上的后勤工作划分开来,这位曾任拿破仑的上校参谋,后因不得志而转往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上将恃从武官的法国将领,在其《论大战》、《战争艺术提要》和《战略学原理》等著名巨著中,提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战场”,认为“地面上实际调动军队和战略的艺术”就是战术(注 1)。在同一时代,同样在现代军事思想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与约米尼有类似经历(从未担任过指挥职务,也曾在俄国军队中服役)的德国人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其未完成的 10 卷本《战争论》的巨著中,也认为“战略就是为了达成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适用”,并提出制订战略的两个重要原则,即“战略重心尽可能集中” 和“行动尽可能迅速”(注 2)而在人文科学领域,战略一词的广泛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并最先被运用于经济领域。1958 年,美国学者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发展战略”一词(注3)。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我们知道,真正系统、成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也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正如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德鲁克在 1989 年发表的一篇题为《管理和世界的变迁》的文章中指出的。“由于战争的原因,几乎整个世界都认识到了管理的作用,并且有加强管理的强烈愿望”(注 4)。战争破坏着一切,但同时,它也极大的激发和动员起了人类的智慧。在战争

中,人们在动员和组织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极为复杂的战时生产、物资动员、新型武器装备、长途运输、兵力集结和物资分配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与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对人们在战后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国际高层的形成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并引起了理论研究者的关注。美国著名管理学者 C.I.巴纳德在 50 年代发表的《经理的职能》一书中,从有关企业目的的各种因素中提出了战略因素的构想,对企业经营战略的研究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注 5)。1965 年,美国学者安绍夫在《企业战略论》一书中,首次正式地提出了企业战略的概念,并建立了至今的影响很大的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注 6)。

简要地追溯一下“战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概念的发展,是为了说明这些概念是在企业的竞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丰富起来的。显然,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在人文科学领域,战略都是指人们的一种事先的、全局性的、长远的、富有创新性和明确目的性的活动。总之,我们可以给出以下定义:

战略——企业为适应环境条件变化所确定的长期不变的一组行动目标和经营方式。在这个概念中,强调的是企业要实现的是系统性目标,或者说, 不仅涉及到以单纯经济指标来衡量的增长,而且也包含着企业组织本身的发展;所谓“长期不变”,则应从这样一种意义上来理解,即它是一种企业行动即定的指导原则,一种在具体行动目标和经营方式上具有较大调整性的、滚动性的规划。

战术——企业针对当前形势,根据所确定的战略方向,灵敏地适应短期变化和解决局部问题的方法与行动。在这个概念中,已规定了战略与战术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在本质上不是时间上的差异,而是一种目标与目标、行动与行动之间的服从关系,即战术是为达到战略目标的要求而采取的具体行动。

实施——企业各部门依据计划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这一层次上,实施是战术的具体落实,在目标性质上,它是各种限定(时间、水平)指标的实现;在部门活动上,它是由各个具体的工作单元(基层班组、工段、车间) 来直接完成的。

企业的竞争战略、战术与实施三者之间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与此相对应,企业决策的权力结构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资源角度上看,战略与战术是对企业所能支配和使用资源的总体把握,其中最主要的是对资产运营和投资的分配,而在实施层次,则是对可分配资源(如即有的工艺技术装备、原材料、核定的流动资金占用、人力等)的具体运用;从权力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角度上看,战略决策由企业最高领导集团做出,战术决策往往以授权的方式,由企业各个部门的领导者自主地进行,而实施决策,即涉及到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的具体问题,则主要由企业中层、基层的管理者和第一线的业务人员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