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收益预期:企业决策的对象

企业决策的目的是为了企业能够获取盈利。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原理,叫“最大值”或“最小值”原理。它是说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当是“以一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实现同样的产出”。这一原理揭示了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基本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盈利是体现企业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或者说,没有盈利,企业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价值。因此,企业决策具有明确的功利性目的。但人们往往把这一对企业决策的本质要求,极端化地理解为企业的所有行为都应是追求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从历史上看,确实也曾存在过这样的“虚幻”。在 19 世纪 40 年代以前,人类已经能够运用各种简单的机器制造船舶,冶炼钢铁、锻造工具、加工粮食、车旋木材、建筑房屋等等,并在很多工序上取代了人力。但那时,驱动这些机器的动力还是传统的能源,即如布罗代尔所说的,在欧洲人们所用的能源首先是畜力,其次是人力,再其次是木柴,然后是水力,最后是风力(注 5),这使得人们不可能为交换生产出大量的产品。在制造业中,业主只能通过三种方式来扩大产量:

手工业者增加学徒和工匠的人数;中间商把活儿分到邻近的家庭进行加工;其他的制造业者则利用以水流为动力的简单机器(注 6)。但随着煤炭继而是石油和电力取代了这些传统的能源,大机器生产体系被日益广泛地采用,企业的规模开始迅速地膨胀起来。越来越多的产品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 从而极大地刺激了铁路、公路、内河与远洋航运,以及通讯的发展。随着交通运输网络的延伸,一个又一个“新大陆”出现了,它们就象一块块巨大的吸水海绵,企业开足马力似乎也满足不了它们的需求。似乎是无限的市场织出了“利润最大化”的虚幻。但是,接踵而至的一个又一个经济危机,使这种虚幻在短暂的光亮之后随即化成了泡影。也许是虚幻破来之后使人们变得更为理性,但更重要的,则是经济本身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反垄断,保护消费者运动和环境保护主义运动的兴起,使企业逐步从一种纯粹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性组织转向一种既追求经济效益,又

注重社会公德、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的经济组织。在企业决策上,收益预期具有了更为丰富的价值含量。在对各种决策方案的选择中,收益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收益与风险、竞争的攻击性与组织的适应性等等,也成为了企业进行方案比较、筛选和抉择的最主要的权衡因素。

企业决策对象——收益预期内涵的变化,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或价值选择的转变。尽管企业决策的功利性目的不可能改变,但这种功利性目的则是在多种约束条件下实现的。这些约束条件既包括着现代社会对企业行为的规制,如各种经济法规;也包括着企业的自主选择,即所谓企业的“自律机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收益预期的理性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追求短期的收益转向强调建立企业长期盈利的基础,这不仅只是指企业决策目标的时间长度而言,更重要的则是涉及到企业短期收益与其长远利益的结合,典型的如环境保护;二是从单纯的增长转向注重企业的综合发展,即在实现企业经济目标的同时,也强调企业组织的合理化、人文主义精神、工作环境的质量、企业福利和社会责任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