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源的可获性
企业的竞争战略需要掌握和支配一定的资源,包括资金、人 力、物力等。因此,资源的可获性,也就是企业能否根据即定的战略意图掌握和支配足够量的、且价格(如贷款利息)可以承受的资源,显然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
具有直接的约束作用。
资源的可获性不仅与资源的稀缺程度有关,而且还与资源的获取渠道, 企业对资源生产厂家(如原材料)的讨价还价能力有关。就稀缺程度来看, 实际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资源,一种是绝对意义上的减少,如不可再生的各种地下资源。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发明出了各种新材料、新能源来取代这些日益减少的资源,但这种努力或者代价很高,在目前技术上还难以生产出与市场上传统产品相竞争的产品,如从玉米中提取酒精来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的动力;或者是用另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取而代之,如德国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开始研制以煤为主要原料的合成燃料,但煤终究也会随人类的不断开采和使用而日益减少。另一种则是相对意义上的供给“不足”,其中价格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即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会直接导致供给价格的攀升,如在我国的经济中经常出现的随银根放松和投资规模膨胀所推动的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涨;而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又会逐步降低。显然,这种因供求关系所产生的价格波动,会对资源的可获性,或者说,企业的购买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三种类型的资源,产生了这样一种情况, 即当一种新产品开发时和同类产品在其它地方生产时,其所必需的原材料或者没有,或者难以寻找到。有相当多的新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因无法找到符合设计性能要求的原材料而不得不中途夭折,而像美国肯德基、麦当劳快餐食品所必要的一系列原、辅材料,在中国也很难找到理想的代用品,而只能从美国运来。
资源的可获性同样与企业的获取渠道和其本身的讨价还价能力有关。假如一个企业的资源供给高度依赖于单一渠道而没有选择的余地,那么,它就只能承受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风险。相反,企业获取资源的渠道是多样化的, 那么在供求关系一定的条件下,它的讨价还价能力就较强。举一个生动的实例,上海大众汽车制造厂的各种零部件生产都是由上百家独立的配套企业完成的,在最初实现国产化的过程中,由于中国过去汽车零部件制造的水平很低,因而不少零部件都是由一家基础最好的企业生产的,结果质量总是达不到要求。后来,他们采取同一零部件由多个厂家供给的方式,在厂家之间形成了有效的竞争机制,从而较快地实现了国产化率 90%以上的目标。
显然,相同的道理也适合于说明资金、人力等资源的可获性问题。就资金而言,其稀缺性集中地表现为资本的使用成本,而这又与企业竞争战略所需要的资金规模、资金获取渠道(如能否获得低息优惠贷款)、资金获取方式(如通过社会集资、公开发行股票或合资经营),以及资金的回报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就人力而言,其稀缺性则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的矛盾及与此相关的成本费用上,如新经营领域的开拓和向国外的投资,都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除了企业内部的培训以外,一般情况下都需要通过招聘的方式从社会上获得。因此,社会上的劳动市场能否提供可以选择的各类专门人才,同样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