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增长的动力由“需求追逐供给”转向“供给追逐需求”

我国经济曾长期处理供不应求或“短缺”的状况,改革开放以前,这种经济最典型的特征,是在生产领域能源、原材料供给严重不足,交通运输阻塞,通讯通信不畅;在消费领域,则是“票证”满天飞,粮票、油票、肉票、蛋票、各种副食配给限额,乃至布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等。“票证” 经济带来了一种普遍而深刻的恐慌和躁动心态,抢购成风,排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的中心工作转向经济建设和传统体制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十分旺盛和高速增长的势头,其持续时间之长,增长幅度之大,在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史中都是鲜见的。但是,我国过去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仍然带有很明显的数量型增长的特征,即“需求追逐供给”。由于投资规模迅速增加,外资大量涌入, 极大地刺激了城乡居的物质需求,而这种需求又是从较低的层次和带有很多空白的市场开始的,这就使得大量可满足这些空白市场的产品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1985 年与 1978 年相比,我国大部分农副产品都获得了成倍的增长,过

去用以维持一个家庭最基本生活需要的各种票证逐渐失去了其分配的功能; 过去极为罕见的电冰箱、电视机、录音机等等也开始迅速进入平常百姓家。生产赶不上需求。因此,单纯的产量增长,甚至是非规模经济的产品生产, 都能获利甚大,如在 1985 年,仅杭州一个市,就大约在 130 家电冰箱厂,而在全国,几乎每一个中等以上的城市,都有正在投资兴建自行车厂、手表厂、电冰箱厂、电风扇厂等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庞大的市场空白被迅速地填满,在基本生活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人们的生活开始从“百元级”

(如所谓“老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千元级”(如彩电、冰箱、组合音响,以及各种家用电器)的温饱型消费转向“万元级”(如住房、汽车、计算机、家庭影院等)的小康型消费,消费者对生活质量、产品的性能、价格、品牌和服务,产生了更高和多样性的要求,消费的选择性和替代性大大提高,这说明我国经济已开始转向质量型增长的新阶段,其基本特点就是“供给追逐需求”。在这一阶段,市场对企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强,竞争也表现在从价格、品质到品牌、服务等多种层次和多个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也越来越不可能依赖于政府的无偿支援和行政保护来维持产品的市场地位,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也不再只是动员的口号和某种政治行动,优胜劣汰已成为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