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案例新 100 则

爱的种子

岁末,“麦当劳”总部向社会发起了“向盲童献爱心”的活动。在电视报道中,我看到许多老人、残疾人冒着严寒来到“麦当劳”餐厅,将自家的旧挂历捐献出来。那场面令人感动,令人难忘。这则新闻报道前后不过一两分钟,却给了我不小的震动。我觉得:这项活动非常有意义,它引导人们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援助弱者,是爱心的呼唤与奉献。

这份爱心,在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身上,却比较淡漠。他们是每个小家庭和大家庭的中心,他们备受祖辈和父辈的关爱,很少能想到别人,有的对自己的父母都缺少关心和爱意,更不可能去爱他人了。“向盲童献爱心”的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形式,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实在在的活动要比长篇大论的说教更有实效。

第二天,我把这则消息传达给学生,没想到,一下子就激起了几位学生的强烈反响。原来,这几位学生已从昨天的电视中得知了这一信息。于是我请这几位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这一活动的内容与意义,我在一旁补充。全班学生了解了: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盲孩子,他们渴望像正常孩子一样去读书,去学习。然而,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盲文纸造价高,许多盲孩子没有足够的条件去读书,去认字,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捐献出一本旧挂历,就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纸张问题,有些盲孩子就可以去读书,去认字了。我和几位学生的介绍,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他们兴致高涨,决定第三天就去向盲童奉献一份爱心,但前提是自愿参加。

第三天一大早,我班学生陆续进入教室,几乎每位学生的手中都拿着旧挂历,有 1 本的、2 本的、3 本的,有些学生还把奶奶家,姥姥家的旧挂历一起带来了。这项活动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有些家长利用课间时间把在单位里使用的旧挂历给孩子送来,让孩子一同带去。

中午吃过午饭,几个中午回家就餐的同学很快就赶回来了,12 点 30 分, 我们全班同学准时出发。一路上,学生们手拿旧挂历,有说有笑的,这引起了路旁一排小摊主的注意,几个好事的向学生们打听,当得知学生们去捐献时,竟冒出了这么一句:“咳,捐出去,还不如卖给我呢!”还没等我张嘴, 几个学生却异口同声地说:“不,不行!我们要捐给盲童。”听了学生们的回答,我会心地笑了。

经过 20 分钟的步行,我们来到了位于玉蜒桥畔的“麦当劳”分店,此时恰是就餐高峰,餐厅内宾客满堂。服务小姐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们一边通过广播向就餐的客人介绍,一边为学生们拍照。学生们排着队,在众多就餐者的目光下,踮起脚,高高地举起手中那一本本旧挂历,连同自己那颗纯真的“爱心”,一起投进高大的“爱心箱”,献给了那些需要援助的盲孩子。在周围就餐者的赞誉中,在服务小姐的感谢中,同学们兴奋地走出了餐厅。回到学校后,我问学生:“你们为什么不愿意把旧挂历卖给那些小摊主

呢?”学生们认真地说:“不行,我们不能卖给他,我们是为盲童捐挂历的, 不是要卖钱的!”听了同学们充满稚气的话语,我很激动。我诱导学生说: “你们说的真好,我们帮助盲童是发自内心的,是不求回报的。关心盲童, 帮助盲童是一件好事。我们平时不仅要多做这样的好事,还应该多关心我们周围的人,比如: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同学,我们的邻居, 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尊敬师长,敬爱父母,关心他人,帮助

他人是做人的一种好品德。”学生们一边听着,一边真诚地点着头。

几天后,在与家长的接触中,家长们反映自“献爱心”活动后,孩子们好像长大了。有的孩子在妈妈下班时主动帮妈妈提包了;有的孩子热心为院里的老人做好事了;还有的孩子主动为请病假的同学去补课。我在批阅学生的周记时,发现 90%的学生在周记中记录了这一天的活动。许多学生写道: 今天我真高兴,因为我做了一件好事,今后我还要做许多好事。语言虽简短, 虽朴素,虽稚嫩,但它记录了学生们参与活动后的心里话,它使学生们体验了助人为乐的心理感受,在学生的心田埋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二年级班主任 殷艳华)

评析:

教师观察到当今独生子女对父母,对他人缺乏关心、爱心这一普遍现象, 选择了适于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实际参与,借助“向盲童献爱心”社会活动的东风,带领学生开展了一次生动的、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这一活动,既无大量说教,又无隆重仪式,但却像春雨一般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品尝了助人的快乐,埋下的那颗爱的种子将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