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师:前面,咱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想象得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有几种情况吗?现在,每位同学的手里都有 10 根小棍儿,用每根小棍儿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 试一试,你能在同一平面内摆出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同桌同学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现在开始摆。生:(动手摆小棍儿。)

师:(巡视指导)××摆出了两种,×××摆出了四种,××摆出了五种。现在请坐好。老师发现同学们摆得十分认真,摆出了很多种位置。为了便于大家观察,老师把摆的情况输入了电脑,请注意看, 谁摆出了第一种位置?

(屏幕显示①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1) 生:(举手)

师:第二种位置呢?

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2(屏幕显示②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3) 生:(举手)

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4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5师:(一一询问,屏幕一一显示③ 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6 ④ ⑤ ⑥ ⑦ 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7) 生:(一一确认)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屏幕上的 7 种位置,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互相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谁能代表你们组来发言?

生:①④⑥为一类,③⑤⑦为一类,第②个为一类。师:你们组分成几类?

生:三类。

师:不同意见呢?

生甲:我们组也分三类。分法不同,①②为一类,④⑥为一类,③⑤⑦ 为一类。

生乙:我们分两类,①②④⑥为一类,③⑤⑦是一类。师:到底应该分成几类呢?谁来说说你的理由?

生:①②都有交点。

师:都有交点说明什么?

生甲:两直线相交了。③⑤⑦都没有交点,说明没有相交。④⑥也没有相交,延长后会相交。

生乙:①④⑥是相交的,③⑤⑦没有相交,第②组是互相垂直的。

师: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讨论得很热烈。下面咱们大家共同来分析这七种情况,到底应该怎样分类,很明显,第一幅图与第二幅图

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8的两条直线分别相交了。剩下还有 5 组直线。

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9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10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11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12 ③ ④ ⑤

每组的两条直线表面看上去怎么样? 生:没有相交。

师: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一下,这表面看上去不相交的 5 组直线,它们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甲:①③两组的直线都有倾斜,②④⑤组的直线没有倾斜。

生乙:第①组第③组的两条直线分别延长后会相交,②④⑤组的直线延长后不会相交。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丙:我也认为①③组的直线延长后会相交,②④⑤组的直线延长后不会相交,并且它们表面也不相交。

师:这两位同学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想法到底对不对?

(教师操作微机,使每组的两条直线分别延长)

每组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出现什么情况?第①组直线怎样了? 生:相交了。

师:第②组呢? 生:没有相交。

师:(分别延长每组的两条直线) 生:(分别判断每组的情况)

师:那好了。现在看第①组直线与第③组直线表面看上去不相交。

延长以后,它们分别相交了,那么这两组直线应该归到哪一类当中呢?

生:相交的一类。

师:再看②④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就是咱们今天要研究的平行线。

(板书:平行线)

现在,我们继续观察这 3 组平行线,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13(教师操作微机,屏幕显示② 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14 ④ ⑤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15) 生:它们是两条直线,一边长。

师:它们只是一边长吗?都是直线,直线有什么特点?其它同学说说。生:它们延长后不会相交。

师:对。不会相交。还有吗? 生:每组是两条直线。

师:非常好。必须是两条直线。那么,是不是只要是两条直线,不相交, 就一定是平行线呢?老师这儿有一个教具,你们看,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吗?

(教师出示板形教具) 生:是平行线。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是两条直线,而且不相交。

师:请同学认真看,老师把这个教具稍稍变化一下。

(教师将一块板切为两块,每块上有一条直线,并且转动其中一块板)

还是这两条直线,现在还平行吗? 生:不平行。

师:怎么回事呢?

生甲:老师把木块切开了。

生乙:刚才两条直线在一块板上,现在老师把木板切成了两块,两条直线分别在两块板上了,所以不平行了。

师:同学观察得真认真。这块木板,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一个平面, 也就是说,这两条直线在——

生:同一平面上。

师:在哪个平面上?谁来摸一摸? 生:(摸)

师:(转动木板)

现在这两条直线还在同一平面内吗? 生:不在。

师:所以它们不平行了。那么,两条直线平行,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 生:在同一平面内。

师:还有吗?其它条件呢?你说说。生:延长后不能相交。

师:还有吗? 生:都是直线。

师:对。刚才几位同学分别说出了平行线的一个或两个特点,能不能用一句话把同学说的这几个特征概括一下?大家讨论讨论。

生:(互相讨论) 师:谁能说一说?

生:在一个平面上,延长后不能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师:说得真不错。

生:两条平行线必须在一个平面上,延长后不能产生交点,是直线。师:真棒。把这几个特点都说全了。

生:同一平面内,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师:书上有平行线的准确定义。我们一起看看专家们是怎样给平行线下定义的。打开书 141 页,看谁最先找到平行线的定义。好,谁来读一读?

生: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师:后面还有一句话,请读完。

生: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把书放下。老师把平行线的定义写在板条上了,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定义中,哪些地方比较重要?

(教师出示板条) 生:(齐读平行线定义)

师:读得很好。谁找到关键之处了? 生甲:同一平面。

生乙:两条直线。生丙:不相交。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们注意了吗?后面还有一句话呢? 生: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我们再来看屏幕上的这组平行线。我们可以说第一条直线与第二条直线平行,也可以说——

生:第二条直线与第一条直线平行。

师:这才叫做互相平行。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平行线。就在我们的教室里,课桌上,你能举出一组平行线的例子吗?

生甲:黑板的两条长边是平行线。生乙:两条短边也是平行线。

生丙:铅笔盒的两条长边是平行线。

生丁:课桌的两条长边平行,两条短边平行。

师:说得很好。动手摸摸课桌的两条长边,再摸摸两条短边,感觉一下。好,现在看看课桌上刚才摆的小棍,谁摆出了平行线?没有摆出的同学迅速地摆出一组平行线。

生:(动手摆小棍儿)

师:摆对了。请大家闭上眼睛,跟我一起想:在一个平面上,有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向远方延伸,能想象出来吗?

生:能。

师:谁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像什么? 生:像铁轨。

师:很形象。像一段笔直的铁轨。老师这儿有几道题要考考你们。把红绿灯准备好,老师说开始再举牌判断。默读第一题。

生:(默读) 师:开始!

生:(举牌判断)

师:这道题是错的。请把牌放在桌上。这道题错在哪儿了?谁能说说? 生:应该说,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它少了“同一

平面内。”

师:继续默读第二题。生:(默读)

师:开始!

生:(举牌判断)

师:也是错的。再看最后一道题。开始! 生:(举牌判断)

师:好,这道题是对的。看来咱们同学对平行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这儿还有一组题,考考大家的眼力。可以出声地读题。

生:“判断下面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

师:题目出示以后,判断出来立刻告诉我,不用举手,我看谁判断得最

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16快。准备,开始!(出示四组图形: )

生甲:第②组是平行线。生乙:第④组是平行线。

(学生热烈抢答)

师:请看,第③组是不是平行线? 生:不是。它们不是直线。

师:说得真好。平行线有三个要素,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同学们一致承认第④组是平行线。老师把投影片换个位置,(转动投影片)现在还是平行线吗?

生:是。

师:要是再换个位置呢? 生:也是。

师:怎么还是呢?

生甲:它们始终不相交。

生乙:而且一直在同一平面内。师:大家学得可真不错。

现在,老师这儿还有一组直线,是平行线吗?

(出示图形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课堂纪实) - 图17) 生:是。

师:现在请你注意观察,老师在平行线之间画了几条线段? 生:画了 4 条线段。

师:真准。再来观察:这 4 条线段与这一组平行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是直角关系。

师:是直角关系吗?谁再说? 生:它们是垂直的关系。

师:对了。是垂直关系。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这 4 条线段与这一组平行线相交成直角了。

师:所以说这 4 条线段与这组平行线—— 生:互相垂直。

师:注意,再看这 4 条线段之间互相平行吗?是不是平行线? 生:是平行线。

师:大部分同学说是,我听见一个声音说不是,说说你的想法。生:这 4 条是线段,不是直线,所以不平行。

师:他是这样想的。谁能帮他解释解释。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过直线和线段有什么关系? 生: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对了。这 4 条线段我们就可以看成是从直线上截取下来的一段,那它们是不是平行线?

生:是。

师:如果要动手测量,你会发现它们在长度上还有联系呢。打开书 141 页,动手测量这 4 条线段的长度。谁到前面来测量。

生:(动手测量)

师:谁量好了?说说你量的结果。生甲:我量的都是 1.5 厘米。

生乙:我量的也都是 1.5 厘米。师:你呢?

生:我量的也是 1.5 厘米。

师:到前面来量的同学说说结果。生:我量的 4 条线段都是 3 厘米。

师:好了,通过动手测量,你发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甲:每条线段长度都相同。

生乙:平行线间的长度都相同。生丙:平行线间的距离都相等。师:听清了吗?准来重复一遍? 生:(重复叙述)

师:这 4 条线段是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我们把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叫平行线间的距离。通过动手测量,我们发现,平行线间的距离——

生:(齐答)都相等。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把这幅图倒过来了,像什么? 生:梯子。

师:在咱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平行线应用得十分广泛,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很有必要。下面,老师要求同学们自学平行线的画法,有几方面要注意:

  1. 画平行线用什么工具?

  2. 画平行线有几个步骤?

  3. 每画一步都要完成什么?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现在打开书 141 页开始自学。可以出声地读一读。生:(自学)

师:好了。谁来说说画平行线用什么工具? 生:尺子、三角板、铅笔。

师:说准确,什么尺子? 生:直尺。

师:都带了吗?举起来让我看看。生:(举起工具)

师:第一步干什么?

生:固定三角板,沿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师:好,看老师示范:固定住三角板,找好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第二步呢?

生: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平移三角板。

师:再看,老师怎样用直尺紧靠另一直角边,平移时向上平移行吗? 生:行。

师:向下呢? 生:也行。

师:在平移的过程中,三角板始终要紧靠直尺。第二步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最后一步干什么?一起告诉我。生:再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师:沿哪条直角边画线?

生:还是沿刚才画线那条。

师:看老师画。这组平行线就画好了。会画了吗? 生:会了。

师:别急,再看老师用另一个三角板来画一组平行线,你要细细体会一下这三个步骤,看看老师是怎样完成每一步的。

(教师再次示范)现在会画了吗? 生:会了。

师:现在拿出你的三角板和直尺,在白纸上任意画一组平行线。开始。生:(画平行线)。

师:请同学们坐正。刚才老师发现××画得很规范,咱们请他到黑板上来给我们大家示范一下怎么画的。

生:(板演)。 师: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为他鼓掌。刚才同学画得很认真,看得也十分认真,说明同学们很虚心。再看黑板,我们今天学得是什么?

生:平行线。

师:你都学会什么了?

生:我知道了平行线的定义,还学会了画平行线。生:我知道了平行线的特点。

生:我知道了平行线应用很广泛。

师:说得很好。到目前为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咱们学了几种?

生:两种。

师:这两种位置关系分别是相交和不相交。在相交当中,我们重点学习了垂直。不相交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

相交(垂直) 板书:

不相交—平行

师:下课之前,老师还有几道题考考同学们。(操作微机,出示) 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长方形中有平行线吗? 生:有。

师:谁来找找。

生:(指着长)这是两条平行线。(指宽)这也是两条平行线。师:对吗?

生:对。

师:(操作微机,两条长边闪烁,并“嘀嘀—”响,两条宽边闪烁,“嘀嘀”响),找得又准又全。现在屏幕上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有平行线没有? 生:有

师:你来找找。

生:(指着两条底)这是两条平行线。师:(操作微机进行判断)。

生:(指着两条斜边)这也是两条平行线。师:(操作微机进行判断)。

找对了!学得非常好。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个长方体,在这个长方体中有平行线吗?

生:有。

师:谁来找找。

生:(找、摸)⋯⋯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指出一组直线:前面的这条粉色的棱和后面的这条粉色的棱,是平行线吗?

生:是。

师:为什么?

生:延长后不会相交。 生甲:在一个长方体内。生乙:在一个平面内。 师:在哪一个平面内。

生:在这个平面内。(动手示意)。

师:他说对了。老师做了一个平面,(示范),请同学们看一看,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生:在。

师:是不是平行线? 生:是。

师:老师再给你指出一组,这条绿色的棱,与这条粉色的棱是平行线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会相交。

师:想象一下,延长试试,会相交吗? 生:不会。

师:那为什么呢? 生:不在同一平面。师:有道理吗?

生:有。

师:无论我怎样延长这两条棱,它们始终不会在同一平面,所以不是平行线。

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下课。

(四年级数学教师 韩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