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决好影响官兵关系的问题

连队日常生活中的有些具体问题,处理得好与不好同官兵团结的关系很大。广大基层干部注意负起领导者的责任,以战友爱手足情,设身处地积极主动地处理好这些问题。

(一)保证战士劳逸结合。

六十年代中期,由于有些领导机关对基层工作缺乏通盘安排,有的部门搞形式主义、烦琐哲学,导致连队工作秩序紊乱。战士每天除了正课外,课余时间不是练技术、出小操,就是搞生产、出公差,“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有的夜间紧急集合多,特别是临近比武、考核,往往连续突击,“挑灯夜战”,战士睡眠不足;星期日常常被占用,战士往往连写家信、洗衣服的时间也没有。连队生活长期过分紧张,干部战士十分疲劳,官兵关系产生了许多矛盾。为此,一九六五年六月,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克服连队忙乱现象搞好连队工作和生活秩序的规定》。广大基层干部严格执行这个规定,正确处理向上级负责和向士兵负责的关系、为连队建设争荣誉和为士兵健康着想的关系, 尽量不加班加点抓训练、搞生产和突击完成任务,保持连队一日、一周活动的正常秩序。趄床、出操、上课、开会部遵守时间,不随意提前或者推后;

保证战士每日睡眠不少于八小时,保证星期天、节假日和每周两个晚上由战士自己处理个人事情;训练、施工、生产从连队实际出发提任务、定指标, 不满打满算,不层层加码,考核、评比、表扬实事求是,没有特殊情况,不提倡利用休息时间去完成任务。这样做,对于克服连队忙乱现象,搞好连队工作和生活秩序,增强官兵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正确处理战士的实际问题。

战士在服役期间,往往会遇到身患疾病、亲人亡故、婚恋受挫、经济困难等实际问题。广大基层干部以火热的心肠,积极主动地关心、帮助战士处理好这些问题。许多基层干部像大哥哥关心、爱护小弟弟那样,给生病的战士端茶送水;给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战士寄钱寄物;给婚恋遇到风波的战士的妻子、恋人写信,介绍战士在部队的表现,做好调解、牵线工作。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战士克服困难,温暖了战士的心,密切了官兵的感情。连队里常常收到一些战士家庭发来的电报、信件,要求战士回家探望。能不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战士实际困难的解决,而且也关系到战士的思想进步和官兵团结。许多连队干部注意从调查研究入手,区别情况,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一九七三年二月的一个周内,某部 3 连有 5 位老战士家里来了电报,都说父母病重,催他们马上回去探望。几位连的干部立即分头找这 5 位战士和了解他们家庭情况的战士调查,然后召开支委会讨论,决定采

取 3 种解决办法:两位战士父母病重,没有亲人照顾,同意他们探家;其他

3 位战士虽然父母也有病,但病情稍缓,且有亲人看护,暂不让他们探家, 其中一人家里经济困难,请示上级给予救济。由于这几种处理办法符合实际, 合情合理,使这 5 位战士都感到满意。

(三)搞好各民族官兵之间的团结。

在解放军的许多连队里,有着来自不同民族的干部战士。针对这一情况, 一九六一年三月国防部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连队管理教育工作条例》, 对搞好各民族官兵之间团结的问题作出了规定,指出:“团结少数民族战士, 照顾他们的民族特点和风俗习惯,帮助他们学习普通话。干部也要学习民族语言。注意培养少数民族战士中的积极分子,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深入进行阶级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防止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一九八二年六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了《连队管理教育工作若干规定》, 再次强调:“信任和团结少数民族战士,尊重和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注意培养少数民族战士骨干。深入进行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搞好各民族战士的团结。”据此,全军有少数民族战士连队的干部把做好各民族官兵的团结工作,作为执行民族政策、密切官兵关系的重要内容来对待。他们关心少数民族战士的成长进步,尊重少数民族战士的习俗,在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应有的照顾,促进各民族的干部战士相互团结和尊重,严格地要求自己。因而,在这些连队里出现了各民族官兵亲密团结的动人情景。空军某部 5 连,干部战士来自维吾尔族、回族、瑶族、汉族等民族。在这个连队里, 各民族干部战士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为照顾少数民族战士的生活习俗,经上级批准,该连成立了两个伙房。一九六五年野营拉练途中,连里买了一筐鸡蛋,为照顾少数民族战士,送到了维吾尔族、回族战士的伙房。而少数民族战士知道后,又把鸡蛋送回汉族战士的食堂,他们说:“连队干部处处关心我们,汉族战士对我们比兄弟还亲,野营路上他们样样都干在前,比我们辛苦多了,这筐鸡蛋应该给他们。”昆明军区某部 6 连,是一个由傣族、佤

族、景颇族、怒族和汉族等 13 个民族的干部、战士组成的战斗集体。连队干部把培养和教育少数民族战士当作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一些少数民族战士识字不多,干部就专门举办夜校和文化学习班,帮助他们学习文化。不少战士入伍前是文盲,来到 6 连后,连队干部和老班长车永祥手把手地教他们写字,党支部先后多次送他们到军事教导队和学习班学习,使他们进步很快。

此外,全军各部队还注重做好艰苦条件下的官兵团结工作。一九六九年七月至一九七○年八月,北京卫戍区先后组织 13 个团千里野营拉练。这些部队每天徒步行军百余里,有时昼夜兼程,长途奔袭。无论酷暑严寒,翻山越岭,涉水蹚河,官兵之间同甘共苦,团结互助,亲密无间。行军中,干部帮助战士背背包,扛枪炮,扶着病员爬山,背着伤员过河。一到宿营地,连队干部就到各班看望战士,有的给战士打热水烫脚,帮助战士挑脚泡,有的与炊事员一起购粮菜,或挑水淘米,或烧水做饭。夜间,干部坚持查铺查哨, 有的还替战士站岗值勤。毛泽东从卫戍区野营拉练的报告中了解到这些生动情景,在报告上画了串串红圈,指示全军学习卫戍区的做法:“利用冬季实行长途野营训练”,“实行官兵团结、军民团结”。此后,陆、海、空军各部队,一进入冬季就进行千里野营拉练,促进了军内外的团结。沈阳军区某部 3 连,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曾经荣获过“团结互助模范连”的光荣称号。新中国成立后,该连官兵继续发扬尊干爱兵的光荣传统,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官兵团结的新歌。一次,上级为了从实战需要出发锻炼 3 连,命

令他们进行一次 100 公里长途奔袭训练。北国的严冬,气温常在零下 30 多摄氏度。然而,3 连的行军队伍里歌声、口号声此起彼伏,呈现出一派团结奋进的热烈情景。有的战士肩上背着两个背包和两支步枪,有的干部搀扶着体弱的战士前进。战士徐俊脚上磨起了一串水泡,走路比较困难,连长杨志富一把夺过他的弹药箱扛在自己的肩上。隔不多久,这个弹药箱又被 4 班长抢了过去。在宿营地,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指导员高占俭还在班排看望战士, 给战士们盖被子,烧火炕。3 连的官兵就是这样互相帮助,互相关怀,顶严寒,破冰雪,顺利地完成了长途奔袭训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