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专业文艺团体

一、专业文艺团体的建设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军队文工团、队的工作从主要为战争服务转到主要为军队建设服务上来,全军文艺团体实施了统一组织领导,逐步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在此以前,各野战军、兵团、军(包括一些省军区)和各特种兵以及部分院校都有文工团,师

(包括一些军分区)有文工队,许多团一级部队也有宣传队。据统计,全军共有专业文艺单位 300 多个,文工团、队员 6.4 万多人。从一九五一年全军文工团、队进行精简整编开始,几经变化,截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军共有文工团、队 60 多个,总人数为 6000 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工团普遍受到冲击,有的被解散、撤销。一九六九年全军重新组建专业文艺团体,一律改称“宣传队”,编制员额定为 5580 人。一九七五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军队文艺团体进行了思想和组织整顿,恢复了文工团的名称, 总员额为 6440 人。粉碎“四人帮”后,军队文艺团体全面复苏,并在专业化

建设上有了新的发展。一九八五年中央军委提出人民解放军精简员额 100 万的任务后,军队文艺团体进行了调整、精简,到一九八七年,全军共有文工团 26 个,编制总人数为 1938 人。

军队文艺团体在专业化建设中,十分注意保持和发扬军队文艺工作战斗性、群众性的优良传统。一九五三年,总政治部明确要求全军各大单位要“建立以歌舞为主有专业分工的综合性的文工团”;军、师文工团、队要实现“一专多能”。按此要求,各大军区、军兵种普遍建立了专业歌舞团或以歌舞为主的综合性的文工团。为发展话剧艺术,还加强了总政治部和沈阳、南京、广州军区的话剧团。一九五八年全军文工团再次整编时,总政治部为合理安排艺术门类布局,要求每个军区、军种的文工团都要有话剧和歌舞专业,有条件的还可设歌剧、曲艺、杂技等专业,力求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总政治部文工团于一九五一年三月组建。它当时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工团,一九五三年后在总团下设歌舞团、话剧团,一九五六年增设歌剧团。此外,在一九五五年以前还一度建立过评剧、京剧、越剧、曲艺杂技等团,但时间不长即移交给地方。三十多年中,总政治部文工团在专业化建设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创作、演出了许多思想性、艺术性较高,富有时代精神和部队特点的音乐、舞蹈、戏剧节目,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创作和表演人才,成为在军内外都有较高声誉的艺术团体。一九八七年编制为 400 人。文艺队伍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军乐团(队)。五十年代,人民解放军各

总部和各大军区、军兵种和许多部队以及部分院校都有军乐团、队每逢“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各大军区的军乐队都集中到北京,与总部的军乐团共同组成千人联合军乐团,执行大典演奏任务。各军乐团、队在完成司礼任务之余,也经常下部队基层开展活动。一九五七年以前,全军军乐团队约有 1.5 万人,此后几经整编,人数逐渐减少,到一九六九年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外,其他的军乐队全部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是中国唯一的大型军乐艺术团,成立于一九五二年七月,隶属总参谋部,一九六二年隶属总政治部。它主要担负司礼演奏任务,也为部队演出和辅导部队开展群众音乐活动, 以鼓壮军威,活跃部队文化生活。一九八五年编制为 408 人。建团三十多年

来,培养了一批创作和演奏人才,创作了许多军乐作品,在军乐演奏艺术上获得了国内广大观众和国际友人的好评。

为了培养文艺团体的优良艺术品格和工作作风,在六十年代初,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罗瑞卿提出了“三严”的要求,即:严肃的态度,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要求。这个要求,对于各文工团的艺术创作、节目排练和演出组织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各文工团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军队文艺团体的专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不少既有较高专业水平,又各具特色的文艺团体,如总政治部歌舞团,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 空军政治部话剧团,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