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视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和电视在部队中逐渐得以普及。一九五○年,总政治部和各大军区政治部开始成立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机构。次年,总部拨出专项经费购置电影放映设备和影片拷贝。到一九五五年,全军建制师和建制团都建立了电影放映队(组)。六、七十年代初,部队电影队、组有较大的发展,到一九八三年,全军已有 35 毫米机电影放映组 6358 个,16 毫米机电

影放映组 2409 个,8.75 毫米机电影放映组 876 个。电视机在六十年代只有少数机关和院校有,从一九七八年开始,总政治部陆续为边海防一线连队、守备部队和集团军连队配发了彩色电视机,各大单位采取上级配发和自费购置相结合的办法,到一九八五年,全军连队基本上都有了黑白或彩色电视机。

为使部队特别是基层干部战士能够看到、看好电影,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以及各电影队(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在影片发行上,坚持面向连队、面向基层的原则;实行“划区放映”、“分类传片”的办法,提高影片的周转率、使用率;驻地极分散、交通很不方便的部队,由总部补助经费,到当地电影院购票看电影,请地方电影队包映,或配发小型电影放映机, 由部队自己放映。这样,基本上满足了部队看电影的需求。五十年代,多数部队每月可看到 2 至 3 次电影;六、七十年代,多数部队每月可看到 3 至 4

次电影;进入八十年代后,多数部队每月可看到 5 至 6 次电影。

随着国家电视事业的发展,多数连队可以收看到中央合和地方台的电视

节目,每天都看电视新闻,每周看两三次文艺、体育节目。一九八六年后, 总政治部文化部给 5000 多个边海防及分散执勤的连队、分队陆续配发了录放

像机,采取以视代影的办法,逐步淘汰了 16 毫米机和 8.75 毫米机,每年购买和复制 300 多个影视节目、20000 多盘录像带下发,较好地解决了边海防、驻地分散的基层单位看电影难的问题。一个以电影放映、有线电视系统和基层放像点三结合的影视放映网逐渐形成。

为部队服务的影视工作队伍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军的、影视结合的发行、放映、维修网络。为培养这支队伍,总政治部多次举办电影、电视技术训练班,培训了大批电影电视放映、设备维修骨干和师资; 一九八七年又在西安政治学院设立了影视技术干部专修班,培养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员。各军区、军兵种以及军、师也不断举办电影队(组)长和放映员培训班。从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七年,各级共举办电影放映员培训班2040 期,培训学员 47981 人;举办影视技术骨干培训班 105 期,培训学员 4008 人,也为地方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不少单位还与日常放映工作结合, 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以提高放映人员的技术水平。成千上万放映人员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千方百计地把电影、电视送到前线,送到边防、海岛、高山、哨卡。有的队、组)每年跑一万多里路程,完成放映任务。不少队(组) 在交通工具困难的情况下,推小车,赶马车,甚至肩挑背驮放映设备,深入部队服务。每年全军都有上百个电影队(组)、上千名放映人员立功受奖。总政治部于一九八二年专门召开了全军先进电影队(组)、优秀放映员表彰大会,有 99 个先进集体、36 名放映人员受到表彰。

许多电影队(组)在为部队放映电影的同时,还兼管广播、图书、俱乐部活动、有线电视播映等多方面的工作。为配合部队的政治教育和各项中心工作,他们经常放映幻灯片、录像片,举办摄影美术展览,教唱歌曲。还代售书刊、信纸,为战士照相,修理钢笔、手电筒、电视机、收录机,以及培训电器修理人员等等。广大干部战士称赞他们“既是电影放映员,又是文艺宣传员和后勤服务员”,是“欢乐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