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国

第一节 三国的政治概况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以及党人之间的斗争一直不断,统治集团早已分裂。在镇压各族人民起义的过程中,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不断发展、扩大,中央皇权逐步削弱,最后导致军阀割据的局面。黄巾起义后,一些地主分子认为“天下已非复汉有”,纷纷举兵反汉,拥兵自保,割据一方。这些人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叛乱中扩张了自己的势力。当时对东汉统治威胁最大的是董卓。董卓是陇西的土豪,灵帝临终曾召他到中央任少府,又晋升他做并州牧兼河东太守。袁绍诛宦官后,他带兵进了洛阳,废杀少帝,毒死何太后,另立献帝。各路军阀联合讨董。迫于形势,董卓慌忙把都城迁往长安。初平二年(公元 191 年)董卓率军西入长安。入长安一年后,董卓被其部将吕布和司徒王允合谋杀死。董卓死后,势力最大的是袁绍。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曹操和袁绍进行了一场争夺中原的决定性大战——官渡之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后第二年,袁绍忧愤而死。曹操攻下邺城,占有幽、冀、青、并四州之地,并进一步发展势力,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荆州,与孙权、刘备进行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战后,刘备占领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随后又向孙权借得南郡、江夏二郡,占有荆州大部,从此有了地盘。曹操败回北方后,开始经营关西和汉中。公元 215 年,曹操完全统一了北方。赤壁战后,孙权的势力逐步向荆州发展,后来,孙权派兵袭杀了关羽,攻占荆州。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 220 年),曹操死,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

国号魏,都洛阳。公元 221 年,刘备在蜀称帝,都成都,国号汉,通称蜀或

蜀汉。孙权于刘备称帝的次年,称吴王。公元 229 年,正式称帝,都建业(江苏南京),国号吴,史称孙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