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卿职权的削减与职务的变化
由于尚书省机构繁密和权力扩大,国家庶政,均经由尚书(机要重任, 则由中书),因而九卿职权多被侵夺,所以荀勖建议把九卿并入尚书。东晋桓温也说:“今事归台阁,而九卿为虚设,皆宜省并”,可见当时九卿仅空有其名,失去存在的价值。所以,东晋九卿就有所裁减,现分叙如下:
太常所属,据《晋书·职官志》所载,有博士,协律校尉员,又统太学诸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鼓吹、陵等令。太史又另置灵台丞。晋的太常博士是沿魏而设的,掌引导乘舆。凡王公已下当追谥的,则由太常博士议定。协律校尉,就是汉代的协律都尉,入晋以后才改称。西晋初年,沿袭魏制,置博士 19 人,咸宁四年(公元 278 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
子祭酒、博士各 1 人,助教 15 人,以教生徒。东晋初年,减为 9 人。元帝末,
增设《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 1 人,合 11 人,后又增为 16 人,不再
分掌《五经》,通称为太学博士。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 385 年),减国
子助教为 10 人。
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将、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廷、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 364 年),省光禄勋,并入司徒。孝武宁康元年(公
元 373 年)再置光禄勋。
卫尉、统武库、公车、卫士、诸冶等令,以及左右都侯,南北东西督冶掾(冶,各本作“治”,殿本作“冶”,《职官分记》卷 19 引也作“冶”, 今从)等。到东晋,省卫尉。
太仆,统辖典农、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车府典牧、乘黄厩、骅骝厩、龙马厩等令。典牧又别置羊牧丞。自东晋以后,太仆或置或省。
廷尉,主管刑法狱讼,属官有正、监、评,并有律博士员。
大鸿胪,所统辖有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据《晋书·职宫》载, 光禄勋也辖华林园)、钩盾等令,又有青宫列丞、邺玄武苑丞。东晋以后, 有事则置,无事则省。
宗正,掌管皇族宗人图谍,又统太医令史,另有司牧掾员。东晋哀帝时并入太常,太医归门下省。
大司农,统领太仓、籍田、导官三令以及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漕掾。东晋时,哀帝省去襄国都水长,孝武帝复置。
少府,统辖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準、奚官等令以及左校坊、邺中黄左右藏、油官等丞。自东晋以后,只置一尚方。
将作大匠有事则置,无事则省。四、御史台组织
秦时,御史大夫设有二丞,一称御史丞,另一称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和举劾百官。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 8 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置长史,但御史中丞设置如故。自西汉至晋,均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之主。西汉宣帝置治书侍御史,及魏,又置治书执法,掌奏劾,而治书侍御史掌律令,两官同时设置。至晋,只置治书侍御史 4 人,泰始四年(公元 268 年),又置黄沙狱治书侍御史 1 人,秩与中丞
同,掌诏狱兼治廷尉处置不当事项,后省置。太康中,又省治书侍御史 2 人。侍御史,两汉所掌共五曹:一、令曹,掌律令;二、印曹,掌刻印;三、
供曹,掌斋祠;四、尉马曹,掌厩马;五、承曹,掌护驾。曹魏置 8 人。西
晋置 9 人,品级与治书侍御史相同。共分 13 曹:吏曹、课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垒曹、营军曹、法曹、算曹。至东晋,省课第曹,置库曹,掌厩牧牛马市租,后分库曹为外左库、内左库。
殿中侍御史,曹魏始置,居殿中,伺察违法者,西晋置四人;东晋置 2 人。
符节御史,相当于秦之符节令,汉代位仅次御史中丞。曹操另设一台, 位仅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西晋泰始九年(公元 273 年), 武帝省去兰台,置符节御史掌其事。
五、宫官
西汉旧制,皇太后有三卿,即九卿中之卫尉,太仆,少府。魏时太后卿在九卿之下。晋沿汉制,大长秋为皇后卿。
晋武帝时始建太子宫,置太子太傅、少傅各 1 人,宫中事务皆由二傅领之。并有功曹、主簿、五官。太傅秩中二千石,少傅二千石。咸宁元年(公元 275 年),置詹事,掌宫事,二傅不再领官属。不久省詹事,置太保(即太师、避司马师讳,改名),太傅,惠帝时再置詹事。愍帝、怀帝之世,置三太三少。至东晋,只置太傅、少傅,不立师保,官属有中庶子 4 人,职如
侍中;中舍人 4 人,职如黄门侍郎;食官令 1 人,职如太官。庶子 4 人,职
比散骑常侍;舍人 16 人,职比中书侍郎;洗马 8 人,职如谒者、秘书,掌图籍,出则前导;家令,主刑狱、谷货、饮食;仆如太仆、宗正;左右卫率, 初名中卫率,泰始五年(公元 269 年)分置左右,各领一军;惠帝又加前后二率,东晋初省二率,孝武帝再设置。
六、武职官
中领军将军,建安四年(公元 199 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以曹休为中领军。魏文帝即位,始置领军将军,也以曹休领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晋武帝省中领军,使中军将军羊祜统二卫及前、后、左、右、骁卫等营,以代替领军的职务。怀帝永嘉中,改中军为中领军,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 322 年),又改名北军中侯,寻又改名领军。成帝时又改中侯,后复为领军。
护军将军:汉因秦制,设护军中尉,以陈平领之。汉武帝改名护军都尉, 属大司马。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
置长史、司马。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 322 年),省护军,并领军。明帝太
宁二年(公元 324 年),复置护军领军,各领营兵。自东晋以来,领军不再别领营,总统二卫、骁骑、材官诸营。护军则别领军营。资历较重的为领军护军,资历较轻的为中领军、中护军。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 若受命出征则置参军。
左右卫将军:晋武帝改中卫将军与卫将军为左右卫将军,各置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东晋罢长史。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在汉代均称为杂号将军,曹魏置为中军。至晋, 以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左右前后军将军:魏明帝时有左军,晋沿而不革。武帝初年置前军、右军,泰始八年(公元 272 年),又置后军,合称左、右、前、后四军。
汉时有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晋沿袭而不革,犹领营兵,并置司马、功曹、主簿。后省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为镇卫军,而左右营校尉如旧,都归中领军统率。
附:两晋中央官制简表
部 门 |
官 名 |
品 级 |
备 注 |
---|---|---|---|
相府 |
丞相(相国、司徒) |
极品,金章绿绶 |
晋初不置,惠帝以后省置无常 |
八公(文职) |
公,开府品位与公同级 |
第一品,金章紫绶 |
晋以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 将军为“八公” |
(武职) |
大将军 |
第一品,金章紫绶 |
位在三司(太尉、司徒、司空)之上 |
特进 |
特进 |
第二品,金章紫绶 |
往往为加官 |
尚书省 |
尚书令( 1 人) |
千石,铜印墨绶 |
晋代官制, 品与“石”混用 |
左右仆射(各 1 人) |
同上 |
||
列曹尚书 |
西晋置六曹,东晋改为五曹,列每曹 设尚书 5 — 6 人 |
||
左、右丞(各 1 人) |
|||
尚书郎 |
西晋共 35 曹,置郎 23 人,更相兼理。 东晋省为 18 曹郎 后又省为 15 曹 |
||
中书省 |
中书监( 1 人) |
曹操置“秘书令”, 典尚书奏事,曹丕改为“中书”,置 监、令,晋沿之 |
|
中书令( 1 人) |
|||
中书侍郎( 4 人) |
魏为“通事郎”, 晋改为“中书侍郎 |
||
中书舍人 |
|||
门下省 |
侍中( 4 人) |
东汉谓之“ 侍中 寺”,晋改称“门下省” |
|
给事黄门侍郎( 4 人) |
|||
散骑常侍 |
|||
给事中 |
|||
通直散骑常侍 通直散骑侍郎 |
御史台 |
御史中丞 |
中丞为“御史台”为主 |
---|---|---|
治书侍御史 |
||
其他 |
司隶校尉 |
西晋设,东晋废 |
中领军将军 |
曹操置,晋沿设 |
|
东、西、南、北四中郎将 |
晋沿汉魏之制,设四中郎将,东晋更重之 |
|
卿监 |
略 |
各卿监设官大体如汉魏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