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唐代的军事制度
唐前期沿用经隋文帝改革过的府兵制度。军队以府兵为骨干的中央禁军、边军和地方军组成。军队由皇帝直接掌管,除军事紧急情况外,凡发十人十马以上,都要有兵部奉皇帝敕令颁发的鱼符、木契。将帅不能长期专兵,
《新唐书·兵志》云:“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 将归于朝”。贞观时期,边将连续领兵,一般也只是三年,《困学纪闻》卷14 引《家学要录》说:“三年一易,收其兵权”。这些制度都是为了保证军
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防止大将拥兵擅权。贞观十年(公元 636 年)唐太宗为了加强军备,对府兵制进行了整顿。负责管辖府兵的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是直隶皇帝十六卫府和东宫六率府。其中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等十二卫各领 40—60 个折冲府(即军府或
兵府),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不统府兵。皇太子的东宫六率府各领 3—6
个军府。十六卫各置大将军 1 人,正三品;将军 2 人,从三品。折冲府各设
折冲都尉 1 人,左、右果毅都尉 2 人统领。府以下 200 人为团,50 人为队, 10 人为火。上府 1,200 人,中府 1,000 人,下府 800 人。府兵叫卫士,《新唐书·兵志》说:“二十一入募,六十出军”;能骑射的为越骑,其余的当步兵、武骑、排■手、步射。府兵战时出征,平时轮流到京城宿卫,称为番上。其制度据《大唐六典·兵部卫士给番之制》注说:“百里内(内恐当作外)五番,五百里外七番,一千里外八番,各一月上。二千里外九番,倍其月上”。所谓五番,即将一府卫士分为五组,七番分为七组,每组宿卫一月后轮换。贞观时期虽在关中以外地区增设了许多新的军府,但仍实行强本弱枝的方针。京城所在的关中地区军府最多,有 261 府,兵 20 万人,约占全国
军府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唐前期军府总数各书记载不同,少的 500 余府,
多的 630 余府)。唐前期,各卫将军时常领兵打仗,随着府兵制的崩坏,北衙禁军势力的增长,十六卫将军都成了安置勋臣罢镇者的闲散之职。
唐代的禁军是在府兵之外的另一军事组织。在群雄割据局面结束后,唐高祖把太原从兵遣送还乡,其中有三万人愿留宿卫。唐高祖以渭北白渠之下七县绝户膏腴之地分给他们作永业田,并给予他们以“元从禁军”的称号。其后元从禁军年老,即以其子弟接替入伍,当时又称之为父子军。太宗时设置了左右屯营,又取高户的壮健青年充兵,号为飞骑。再在其中选择善骑射者为百骑。高宗时,改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武则天时,扩大百骑为千骑, 中宗时,扩大千骑为万骑。此时,左右万骑营仍与左右飞骑兼隶左右羽林军。玄宗时,以左右万骑营析置左右龙武军。这样就形成了北门四军。
唐代府兵宿卫长安,驻屯在皇城的朱雀门内。位置在南,故称南衙。禁军的任务是守卫皇宫,位置在北,故称北衙。北衙禁军在唐前期是在宫廷政
变中发展起来的,其中左右神策军在禁军中势力最大。诸军也有大将军、将军,一般用武臣担任,但实际上也是空衔,因为军事大权掌握在宦官担任的“六军辟仗使”及左右神策军中尉手中。
附:唐代中央官制简表
部 门 |
官 名 |
品 级 备 注 |
|
---|---|---|---|
三师 |
太师、太傅、太保 |
正一品 是一种地位很高的虚 衔,一般无实际职掌、也不常设 |
|
三公 |
太尉、司徒、司空 |
正一品 |
|
尚书省 |
尚书令( 1 人) |
正二品 |
唐代不设,以仆射判省事 |
尚书左仆射( 1 人) |
从二品 |
统吏、户、礼三部 |
|
尚书右仆射( 1 人) |
从二品 |
统兵、刑、工三部 |
|
六部尚书(各 1 人) |
正三品 |
||
六部侍郎(各 2 人) |
正四品上 |
||
尚书左丞( 1 人) |
正四品上 |
管吏、户、礼三部十二司 |
|
尚书右丞( 1 人) |
正四品下 |
管兵、刑、工三部十二司 |
|
左、右司郎中(各 1 人) |
从五品上 |
为左、右丞之副职 |
|
六部各司郎中 六部各司员外郎 |
从五品上 从六品上 |
||
六部各司主事 |
从九品上 |
||
门 |
侍中( 2 人) |
原正三品 后升正二品 |
|
门下侍郎( 2 人) |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二品 |
||
给事中( 4 人) 左散骑常侍( 2 人) |
正五品上 从三品 |
下 省 |
谏议大夫( 4 人) |
正四品下 |
|
---|---|---|---|
起居郎( 2 人) |
从六品上 |
||
左补阙( 2 人) |
从七品上 |
||
左拾遗( 2 人) |
从八品上 |
||
典仪( 2 人) |
从九品 |
||
城门郎( 4 人) |
从六品上 |
||
符宝郎 |
从六品上 |
||
弘文馆学士 |
五品 |
||
弘文馆直学士 |
六品 |
||
校书郎( 2 人) |
从九品上 |
||
中 书省 |
中书令( 2 人) |
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 |
|
中书侍郎( 2 人) |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
||
中书舍人( 6 人) |
正五品上 |
||
右散骑常侍( 2 人) |
从三品 |
||
通事舍人( 16 人) |
从六品上 |
||
右补阙( 2 人) |
从七品上 |
||
右拾遗( 2 人) |
从八品上 |
集贤殿书院 |
集贤学士 五品 |
集贤殿书院隶属于中书省,在学士中任命知院事、副知院事、判院各1 人,往往为宰相或常侍的兼衔 |
---|---|---|
集贤直学士 六品 |
||
侍讲学士 |
||
修撰官 |
||
校理官 |
||
待制官 |
||
检讨官 |
||
翰 林院 |
学士( 6 人) |
|
待诏 |
||
秘书 省 |
秘书监( 1 人) 从三品上 |
秘书省又称“兰台”、“麟台” |
秘书郎( 4 人) 从六品上 |
||
校书郎( 8 人) 正九品上 |
||
御史台 |
御史大夫( 1 人) 从三品,后 升正三品 |
唐之御史台分为三部:台院、殿院、察院 |
御史中丞( 2 人) 正四品下 |
||
侍御史( 4 人) 从六品下 |
||
殿中侍御史( 6 从七品下人) |
||
监察御史( 15 人) 正八品下 |
||
国子祭酒( 1 人) 从三品 |
唐代国子监掌管六学:一为“国子学”(受教育者为三品以上官员子孙);二为“太学”(受教育者为五品以上官员子孙);三为“四门学”(受教育者为七品以上官员子孙);四为“律学”(受教育者为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孙);五为“书学”(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孙);六为“算学”(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孙), 国子监又称“大司成”、“成均” |
|
国子司业( 2 人) 从四品下 |
||
国子丞( 1 人) 从六品下 |
||
主簿( 1 人) 从七品下 |
国子监 |
国子博士( 2 人) |
正五品上 |
|
---|---|---|---|
太学博士( 3 人) |
正六品上 |
||
国子助教( 2 人) |
从六品上 |
||
四门博士( 3 人) |
正七品上 |
||
律学博士( 1 人) |
从八品下 |
||
书学博士( 1 人) |
从九品下 |
||
算学博士( 2 人) |
从九品下 |
||
五经博士(各 1 人) |
五品 |
||
广文馆博士( 2 人) |
正六品上 |
||
殿中省 |
殿中监( 1 人) |
从三品 |
掌管皇帝服舆之事,下设六局:尚食、尚药、尚衣、尚舍 尚乘、尚辇 |
少监( 2 人) |
从四品上 |
||
丞( 2 人) |
从五品上 |
||
内侍省 |
内侍( 4 人) |
从四品上 |
掌管宫内侍奉之事,下设五局 |
内常侍( 6 人) |
正五品下 |
||
各寺 |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