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官名。始置于战国,或称为“掌书”。秦代于“少府”内设“尚书”, 长官有令、丞。汉武帝为提高皇权,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章奏,其地位逐渐重要。汉成帝时,置尚书 5 人,下有 4 丞,开始分曹办事。东汉于

“少府”设尚书令 1 人,秩千石,尚书仆射 1 人,秩六百石,尚书 6 人,秩六百石,这套组织即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从此三公权力大为削弱。魏晋以后,尚书事务日繁。曹魏设尚书 5 人:殿中,

兵部,驾部,南部,北部。隋设 6 名尚书:吏部、民部(度支)、礼部、兵部、刑部(都官)、工部。唐代更定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隋唐以后,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元代存中书省之名, 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明初相沿,其后废中书省,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 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清代相沿不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