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王致谱
唐慎微字审之。成都华阳(今属四川)人[一说他的出生地是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后于北宋元■年间(1086—1094 年)迁居成都]。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宋代嘉■(1056—1063 年)至大观(1107
—1110 年)初年。中医学、本草学。
唐慎微生长在一个世代业医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精通医学。他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博览经史百家,知识渊博。他相貌俗陋,外表看上去举措、言语朴讷,而内中却是满腹经纶,才思敏捷。根据宇文虚中(此人为宋朝名臣,后曾任翰林学士)回忆记述,唐氏生性深沉寡言,为人治病,往往也只是寥寥数语,道明证候,如果病家频频发问则不再作答。他是一位性格内向的学者。
唐慎微医术精湛,尤其是对经方研究具有很深的造诣。北宋元■年间, 华阳名士宇文邦彦患风毒重证,经过多方治疗无效,最后求治于唐慎微, 经过治疗获得很好的疗效。患者病愈之后,唐氏又手缄一封信,嘱咐如病再犯,到时可启封。后来宇文邦彦果然旧恙复发,拆视此信,内中有三张治病处方,遵其所嘱依次服药,半月之后疾患痊愈。唐氏不仅医道高明, 享有盛名,更可贵的是他医德高尚,对待病人一视同仁,不以贫富贱贵为别,凡延请必前往,不论寒暑风雪从不推辞。其时尚书丞蒲宗孟(字传正) 欲上奏朝廷为唐氏谋一官职,他拒不接受,而专心致志研究医学。他的两个儿子和女婿张宗说(字岩老),均继承他的事业,以医技超群驰名于成都。
唐慎微生活的年代,朝野汇编本草、医方成风,唐氏也有志于此。他利用为群众治病的机会,广泛收集资料,求教于“田父里姬”,人们都崇敬他的医德人品,都乐于将自己所知道的单方灵药告诉他。他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所以特别善于和文人儒士交往,他替士人疗疾,往往不取报酬, 只求病家将名方秘录相赠。故此,士人尤其喜欢与他交往,每于书籍中查捡得一药名、一方论,便摘录下来赠予唐氏。经过 10 余年的积累,在周围知识界人士的协助和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下,获得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在唐氏之前,北宋朝廷有过两次大规模官修本草。北宋初年曾官修《开宝详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后又颁修成《嘉■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本草》)。同时,由苏颂主持,收集全国各地绘制的本草图谱,并附上文字说明,编撰成《本草图经》。当时,《嘉■本草》与《本草图经》并行颁布,医药界有识之士都感到两者有合并为一的必要。唐慎微决心致力于这项工作,将全部本草文献汇集于一部巨著之中,既把药物记述与图谱合并在一起,又融会医方于本草书中,便于应用,为此唐氏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孜孜不倦地进行艰巨的整理汇编工作,不仅查阅大量医药书籍, 大凡经史、笔记、地志、诗赋、佛书道藏、百家杂著,凡有关于本草记载的文字,一概摘取。后人曾作过统计,他引用的原始文献达到 240 余种, 由此可以反映出唐氏勤于治学的可贵精神。面对着浩繁的文字素材,唐氏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整理,对古籍原文照录而不加改动,并且一一标明原书出处。他取《嘉■本草》为底本进行增补,对于从医药书籍及经史百家中摘取的文字片段则各从其类,分别排列于本味药物之后,以证其类。为了明确无误,他采用一种墨鱼尾形标记(■),特地标明此标记之后文字是他所加上的内容。正是由于他在文献标引上一丝不苟,使得许多佚书赖其得以保存部分文字原貌,他经手编纂的著作成为后代人辑复中医古籍的
重要资料来源。
晚年时唐慎微终于完成了一部本草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据有关学者考证,《证类本草》大致在公元 1098—
1108 年之间陆续增补而成书。全书 31 卷,约 60 余万字。这样大部头的书籍,在古代个人无法镂板发行,因而唐氏书稿写完之初,并未广为世人所知(“其书不传,世罕言焉”)。不久,集贤院孙觌辗转获得此书,即命“通仕郎行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事”艾晟校正,并募工镂板于■陵郡。唐慎微的著作是在江苏一带以地方官刻方式首次行于世,时在北宋大观二年,故称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艾晟校正时增补了一些内容。他曾以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作为参校本,并摘取几十条陈氏的议论,冠以“别说”附入逐药味之末。此外,艾晟还增补了自家的少量注说与单方。艾氏系间接获得唐慎微的书稿,而对唐氏生平并不了解,他在序言中说:“传其书者失其邑里族氏,故不及载云。”到北宋政和年间,此书再次由医官曹孝忠(他并承担为宋徽宗编纂《圣济经》)领衔校勘。这次校修主要是进行校勘,别无增补,因为在政和年间重修,故称《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从此唐氏的著作在几百年间多次以官刻颁行全国,被视为本草范本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