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
陈久金
李淳风 岐州雍县(今陕西凤翔)人。隋仁寿二年(公元 602 年)生; 唐大历五年(公元 670 年)卒。天文学、数学。
李淳风之父李播,曾为隋朝高唐尉,后弃官为道士,颇有文才,也通天文,曾著《天文大象赋》,是一部近似于步天歌的著作。李淳风自幼俊逸豪爽,博览群书,尤其擅长于天文历算和阴阳之学。
贞观初年,当他仅 20 多岁的时候,就与傅仁均争论历法,批评唐代的第一部历法戊寅历的疏误。他的意见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从此便被授为将仕郎,进入太史局工作。进入太史局后不久,他就给唐太宗写了一封奏书, 批评当时仍在灵台使用的北魏遗留下来的候仪的缺点,提出要创制一台能够准确测定七曜行度的浑仪。他的意见受到唐太宗的重视,下诏制做,贞观七年(公元 633 年)浑仪造成,时称其妙。李淳风又写了一部名为《法象志》的书,评论历代浑仪的得失。唐太宗很满意,加封他为承务郎,并将新制的浑仪放在皇宫的凝晖阁。
贞观十五年(公元 641 年),李淳风为太常博士,不久便转为太史丞。这个时期,他参与编写前代史志,《晋书》和《隋书》的“天文志”、“律历志”都是李淳风所作。贞观二十二年(公元 648 年)迁为太史令。显庆元
年(公元 656 年),他因修国史有功,而被封为昌乐县男的爵位。后又与算学博士梁述等人共注《算经十书》等多部算学经典著作。李淳风从小就擅长星占之学,他将前代各家星占汇编整理成册,著成了《乙巳占》一书。龙朔年间(公元 661—663 年),戊寅历法因行用年久,误差更加显著,他便
撰麟德历,并于麟德二年(公元 665 年)得到行用。
李淳风在研究了《虞书》“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以后,认为浑仪既然是测定七曜行度的,就必然是以黄道为基准。因此他认为,先秦浑仪是黄道式的,汉以后湮没了。现在应该恢复黄道浑仪。
在制造浑仪之前,他曾经详细地研究过古代浑仪的结构以及它的发展历史。他所著的《法象志》,就是他从事这一研究的实录。《法象志》虽然失传,但其中的部分内容却保存在《隋书·天文志》、《乙巳占》、《旧唐书·天文志》等书中。
李淳风依据当时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和实物,在其所作的《隋书·天文志》中,详细地记述了前赵光初六年(公元 323 年)孔挺所造铜制浑仪和
北魏永兴四年(公元 412 年)由都匠解兰制造的太史候部铁仪。这两架浑仪的结构大致相似,主要是由两重圆环组成。外面一重是由地平环、赤道环和子午双环组合在一起,起骨架作用,同时在赤道环和地平环上刻有度数和方位,通过它可以读出相应的天体赤经和地平方位。里面一重由架在南北极方向上的两个平行的子午环组成,刻有度数,能沿着轴线方向自由旋转。两环之间夹着一个供观测用的窥管,窥管可以在两环间沿赤纬方向自由移动。转动双环和窥管,可以指向天球的任何一个方向。在赤道环和双环上便能读出入宿度和去极度。后世一般都将外层部分称为六合环,内层部分称为四游环。
李淳风造的浑仪分为三重,其中六合仪与四游仪与前仪大致相似,仅在中间增加一个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璇玑规(赤道环)、黄道规(环)、月游规(白道环)。三规都刻有宿度,相为连接,能沿极轴自由旋转。由于黄白交点是移动的,所以月游规和黄道规并不完全固定。因为大致经 249 个
交点月,黄白交点沿黄道退行一周,所以李淳风便设计在黄道环上打 249
个孔。约每过 27 天,便将白道环沿黄道环向后移动一个孔,这样就能保持黄道、白道的相对位置与天相应的状态。
三辰仪克服了东汉黄道铜仪所不能解决的困难。由于黄道与赤道结合在一起,而赤道环上又刻有二十八宿星分度,观测时只需将三辰仪的赤道环与当时二十八宿的实际方位对准,黄道环和白道环也就自然与天球上的黄道和白道对准了。这样便可同时得到赤道、黄道、白道三种坐标的读数。
在浑仪中增加三辰仪,是李淳风的创造,它使我国古代的浑仪观测性能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利用它,可以随时定出任何观测时刻的黄道、白道方位,从而也就可以很方便地确定任何一个天体的赤道、黄道、白道坐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浑仪的革新,是李淳风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之一。以后一行、梁令瓒等新造浑仪,莫不遵用之。
李淳风的麟德历在计算方法上有很多是依据刘焯的皇极历。皇极历是众所公认的具有很多创新的杰作,可惜为张胄玄等人所排斥,未能得到行用。李淳风将其先进方法采为己用,主要是引进太阳的不均匀运动、定朔法,以及用二次差内插法推算太阳和月亮的不均匀运动。刘焯创立的定朔计算方法,在数学和历法上可算是一项杰出的成就,但皇极历应用其法时, 尚存在若干缺点,这在麟德历中都一一作了改正。
李淳风对他创制的麟德历最为得意的部分,要算是将历法中各种单位采取统一的分母,自称为“绝妙之极”。后世历家也齐称其立法巧捷,胜于前人,莫不从之。麟德历设 1340 为总法,为岁实、朔实、交周、五星周期等的共同分母。各种周期都统一化成分计算,与其他历法相比,运算起
来要简捷得多。
麟德历的另一个创举是破除自古以来的章■纪元的方法,废闰周而直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在发明二十四节气之前,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 闰月都是按一定的闰周排定的。四分历以十九年为一章,在一章中,设七个闰月,此十九年就是闰周。在南北朝的历法中,都各有自己的闰周。然而,闰周只能决定哪一年为闰年,却不能确定闰在何月,故西汉太初历作出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的规定。以后的各家历法都沿用这一规则,但却保留既定的章■纪元、以闰周定闰月的制度。这两套制度是重复的,闰周和章■绍元的制度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形式主义的东西。然而,由于各家学派斗争激烈,改革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有远见、胆略和威望。李淳风毅然决定废除章■纪元,也是历法史上的一项重要革新。
麟德历也沿用皇权历中推算五星运动的先进方法,它不但考虑到日行盈缩的影响,而且也在历法计算中考虑到五星的不均匀运动的问题。在麟德历中,分别给出了各个行星的近地点位置和在各个季节的加减日数。举例说,麟德历所测木星近日点在春分,据研究,这与当时木星实际近日点位置仅有 7 度的误差。而皇极历和大业历都定在立春附近,误差达 30 度以上。可见麟德历不仅使用了皇极历创立的五星运动的先进计算方法,而且在数据精确度上也有了大的提高。
早在西汉时,人们就已开始创立月行迟疾的粗略计算方法,至刘洪时正式应用于历法之中。何承天曾想以定朔安排历日,受到皮延宗的反对而作罢。后刘焯用定朔而未得到行用。唐初傅仁均才正式试用定朔。因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 年)出现四个连大月,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再次失败。麟德历再次改用定朔,为了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规定了进减朔的方法, 以小余在 1316 以上进为大月,小余在 24 以下减为小月,迁就解决可能出现四个连大月或三个连小月的问题。以后诸历都沿用与此类似的进朔法, 直到授时历才废除这种避免四大三小的规定。从麟德历开始,定朔法才在我国历日制度中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总之,麟德历是一部著名的历法,它不但被列为唐代三大名历之一, 而且在中国历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麟德历的缺点是未考虑岁差。
自司马迁写《天官书》,载天文星官、五星凌犯及天文星占诸事,实开历代正史天文志之先河。两汉书《天文志》无甚创新,至《晋书·天文志》为之一变,除包括传统的内容以外,还包括天体理论、仪象、盖图、地中、晷影、漏刻等天文理论和观测的内容,这就大大加强了它的科学内容和涉及的范围,对于天文学的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必须指出,在李淳风撰写《晋书·天文志》以前,沈约已著有《宋书·天文志》,其中就有论天三家及观测仪器的简略记载,李淳风是受到它的启发和影响的。但是,从内容和所引文献来看,《隋书》、《晋书》“天文志”要比它丰富得多,天文学的水平也要高些。
《晋书·天文志》可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详细地整理和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史的综合性著作。《隋书·天文志》又进一步补充了《晋书·天文志》缺漏的文献,达到了较为完备的程度。我们今天能够较完整地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史,是与李淳风的工作分不开的。
此外,李淳风还曾编定和注释算经十书,对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也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