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傅芳

王冰又作■,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籍贯不详。约唐景云元年(公元 710 年)生;约贞元二十一年(公元 805 年)卒。中医学。

王冰年轻时就仰慕道家养生之术,留心医学,将《素问》作为学习研究医学和养生的津梁。唐代宝应(公元 762—763 年)年间曾任太仆令。

王冰阅读世传本《素问》后,认为《素问》之文简而义博,是探讨生命原理之根本,因而刻意钻研,探索秘奥。然唐代流传之《素问》卷帙多残,讹误亦多,且篇目重叠,甚至前后文义不能贯通,抑或有矛盾。经他勤求博采,访求贤人,历时 12 年,方得《素问》之要。其时又于先生郭子斋堂得先师张公秘本,而该秘本文字清晰,义理周详,使王氏原存的疑问都得到澄清。他恐怕秘本年久散佚,于是参以全元起注本和世传多种残本, 根据他自己的心得体会,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注释,并补入《天元纪大论》等 7 篇旧藏之卷,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撰成《黄帝内经素问》

24 卷,计 81 篇(又称《次注黄帝素问》)和释文 1 卷。同时还将《素问》中疑难深奥之理详细陈述之,著成《玄珠》一书。但后者于宋代即已佚失。

王冰对医学的贡献,首先在于对《素问》的整理,从而保存了这一中医经典著作,并使它得以流传。《黄帝内经素问》被岐黄家奉为圭皋,也是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其次,王冰整理《素问》,改变了全元起注本以诊法、经络、藏象、治法、病能、养生、阴阳等类为序,而将原全氏本的第 9 卷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等篇移至卷首,改以养生、阴阳、藏象、诊法、病能、经络、治法等类为序,从而突出了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对医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再次,王冰对运气学说的发挥,尤其体现在他补入的 7 篇大论中,成为后世运气学说之本。而他将病变分为因于运气和不因于运气两类,每类又各辨别外感、内伤,这种分类法为后世如张元素、张从正等所宗。

王冰的注释大多深入浅出,而且多有创见之处,对后世医学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如他提出“龙火”的理论和“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治则,开明代薛己诸人研究肾阳和命门学说之先河;他对阴阳互根理论的发明,说是“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 无阳则阴无以化”,并强调“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是对滋补阴阳治则的进一步阐发。在他的注释中,对五脏的形态构造和机能亦

作了较科学的论述,如说“心形如未敷莲花”,“肺之形似人肩,二布叶, 数小叶”等,较《素问》原文更符合实际。他从经络的循行来解释病候, 使治疗有所根据;又以《针灸甲乙经》注释《素问》述而未明的俞穴,如

《素问·气穴论》的“藏俞五十穴”、“府俞十二穴”等,且详细说明该俞穴的部位、取穴法、针刺深浅及施灸壮数等。还补入了灵台、中枢、(腰) 阳关等穴,是《针灸甲乙经》所不载;对针刺手法如扪、循、切、按、弹、抓等候气、催气手法注释也很精当。在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还保存了不少已佚的古代著作,如《中诰孔穴图经》等。当然王冰在注释中也有一些问题,如对《素问》书名的意义、起源未考核清楚,补入的 7 篇大论疑非《素问》原文等。

此外,目前存世之推五运六气变化的《素问六气玄珠密语》10 卷,以及《天元玉册》(又作《天元玉策》)30 卷、《昭明隐旨》3 卷和《元和纪用经》1 卷,皆为后世托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