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翥

罗桂环

陈翥自称子翔,讳子四,号桐竹君、咸聱子。池州府铜陵(今安徽铜陵)人。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生;仁宗嘉■六年(1061 年)卒。园艺学。

陈翥出身于一个富有的乡绅家庭。父亲陈附是一位性格纯朴、知书达礼的人。陈翥共有兄弟 4 人,他排行第三,自幼享有较好的学习条件。青年时期的陈翥和封建时代的许多读书人一样,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挤身仕途,得到荣华富贵。早年虽屡试不中,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发愤读书,争取金榜题名的决心。后来,他干脆在附近的山上建了一座房子,闭门苦读, 即使妻子儿女也“非时不见”,指望一举成名。然而,他却一次次名落孙山。到 40 岁的时候,他感到自己被病魔折磨了 10 多年的身体已像虫蛀空的树木一样,力不能支;加之兄弟不和,更使他心疲神伤。在这种情况下, 他觉得仕途无望,不如“退为治生”。于庆历八年(1048)在村后西山南面整了 2—3 亩地植桐种竹,聊以自娱。他的传世作品《桐谱》就是在亲自躬耕以后写的。

陈翥隐居家乡,始终勤奋好学,据说他生前曾撰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方面的书达 26 部 180 多卷。但传留至今的只有《桐谱》一书。

《桐谱》是陈翥搜集以往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野外调查和种植实践写成的。约成书于皇■末年(1054)前后。全书约 8000 字,依次分为“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杂说”、“记志”、“诗赋”十篇。书中比较全面地叙述了前人有关桐树的认识史, 详尽地阐述了泡桐的生物学特征,总结了它的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其中包括不少精辟的见解和论述,称得上是宋代众多动植物专谱中的上乘之作, 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古籍中,虽然早就有关于桐和梧桐的记载,但大多失于简略, 难于明白它们是哪种植物。《桐谱》的记述比前人的清楚得多。在“叙源”

中,作者认为前人说的桐就是梧桐(即现在的泡桐),“类属”篇中的记述表明,作者是经过较全面的调查记下各种桐的。陈翥认为桐中的白花桐和紫花桐两种,从形态而言均属一类。除此之外,还有油桐、刺桐(刺楸)、梧桐(书中指出与前人所称的梧桐不是一种)、■桐。除刺桐的记述有同名异物的混合外,对其他几种桐的描述,表明作者是区分开上述几种以桐为名的植物的。《桐谱》有关各种以桐为名的植物之间差别的描述,为后人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些经济树木提供了依据。他把泡桐的两种分别称为白花桐和紫花桐也被后人所接受,其名称一直为后世沿所用。

在阐述泡桐的生物学特征方面,陈翥指出泡桐向阳的芽萌发得早,通常分布在朝阳的地方,是一种喜光、在气温较高之处生长良好的阳性树种。对木材的解剖特征,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态以及传播方式都有较准确的描写。作者还强调泡桐作为一种用材树,具有速生、采伐不受时间限制、材质轻柔、不易为虫所蛀、耐腐、不裂等优良特性。

在造林技术上,陈翥认为压条和分根等营养体繁殖的树苗比实生苗生长更迅速。移栽树苗的时节,以冬天落叶后树木停止生长,养分贮藏在根部时合适。种树的地点应根据泡桐喜光、对气温要求较高以及怕阴寒和积水的特点,选择开阔向阳的高平地带;土质则以肥沃的黄壤土为好。在管理方面应注意除草、施肥,保证树苗正常生长。在种后的头几年,要除去歧枝,促使桐树及早成材。桐树枝干脆嫩,叶大招风,要摘掉多余的叶子或把一些叶子弄碎以保持森林中良好的通气状况,防止风害。陈翥记述的这些造林种树措施,都是根据泡桐的生物学特征采取的,在实践中确实行之有效,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桐谱》是我国最早一本比较详细地论述泡桐的专著。历来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象晋的《群芳谱》,清代吴其■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都曾引据或辑录过其中的资料。现代某些外国学者在研究泡桐的起源和传播史时,也引用过本书,可见《桐谱》还是一本在学术界有影响的著作。

陈翥能写出这样一本有一定科学价值的植物专谱,并因此而被人认为是古代一位科学家,与他本人有较高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分不开的, 而后者尤为重要。陈翥并非纯粹为生产目的去种植桐树的,主要还是在于平抚心中的忧伤,得到精神安慰。他曾自号“桐竹君”,乃因为桐是传说中凤凰栖止的树木,历史上曾有人因种桐而结识贵人。此外,在陈翥看来, 桐树到冬天落叶能“顺时之变”,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良材。他把这种植物用来象征自己,颇有孤芳自赏的意味。还指望有一天“大匠如顾怜,委躯愿雕刻”。他作《桐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泡桐这种植物。正因为有这样的内衷,陈翥是怀着特殊的心情记述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