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

程鹏举

郏■字正夫。苏州昆山县太仓(今江苏昆山)人。约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 年)生;元■初年(1087 年前后)卒。水利。

郏■出身农家,自幼喜欢读书,对许多事情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嘉■二年(1057)中进士,授职睦州团练推官,知于潜县。熙宁初,任广东安抚使机宜。熙宁五年( 1072),任司农寺丞,提举兴修两浙水利。因措置不力,免官待用。元丰年间(1078—1084)复起用为司农寺丞,迁江东转运判官,知信州府(治今江西上饶),曾主持修建信州州学。元■初,他以太府丞出知温州,后以比部郎中召回东京(今开封),未至而卒。

史籍关于郏■生平的记载很简略。他最突出的科技成就是负责治理太湖下游塘浦水利及有关论述。他生长于太湖之滨,又出身农家,对太湖流域的农田水利特点非常了解。熙宁三年(1070),朝廷诏告天下,征求理财省费、兴利除害之策。郏■在广东写成论开发苏州(包括今苏州、常熟、吴江、昆山、嘉定、宝山六市县)水利及兴修圩垸、开浚塘浦的专文上奏。早在唐代,由于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已出现了“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局面,而太湖地区又是江南的主要产粮区。宋代这一地区已有“国之仓庾”的称号。郏■的文章恰好论及要点,王安石看后非常欣赏, 就在熙宁五年命郏■以司农寺丞的身分前赴苏州,负责具体工作。但郏■ 然显对实际工程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同时他关于圩垸塘浦的规划也过于理想化了。他没有向老百姓做充分的宣传工作,而是一开始就下达命令,在苏州 6 郡 34 县内户户调夫,同时兴办大工。结果不少老百姓因自身利益受侵害,极力反对。还有很多人觉得负担太重,都不愿出工,或干脆躲起来。一些下级官吏也因为郏■督催太紧,怨言很多。一度是宋神宗赵顼及王安石跟前的红人、以反覆无常知名的吕惠卿,也奏言郏■措置不力。熙宁六年正月初一日,神宗诏令众官员就郏■修圩事再议,已有停工之意。十五日傍晚张灯时分,老百姓和下级官员共 200 多人闯入郏■住所,围住郏■ 哄闹怒骂,并打破大门,踩踏灯笼,弄得郏■头巾都掉到了地上,身边的一个小儿子也被人举起,受惊不小。这样一来,刚被派出去测量标定圩区的各县县令便鸣锣解散人夫,工程不了了之。郏■也被免职,在吏部备案候用。

但郏■并没有因为这一次失败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在他住所的西面有大片水面,叫大泗■。他按照自己原来的规划,雇人在其旁修筑圩岸,开浚塘浦,仿古人井田制,做到灌排自如,结果收成很好。郏■于是把自己的布置绘制成图进呈,以表明原规划的可行性,重被起用为司农寺丞。他制定了关于圩垸形式、塘浦尺度等的不少具体规定,相当完备。但是否曾大范围实施,效果如何,都没有记载。

郏■关于太湖水利的主要理论反映在《吴门水利书》中,该书久佚。但他在广东所作关于苏州水利的奏章和另一篇关于治田的论述,则被收在多种有关史籍中,得以流传至今。在熙宁三年论苏州水利的奏章中,郏■ 指出水田为国家之大利,苏州水田条件尤其优越。但要充分开发其潜在的经济效益,必须做到“去六失、行六得”。

“六失”是指关于苏州水利的 6 项错误做法及观点,其主要内容有:

  1. 苏州东靠大海,北连长江,排水是第一要务。但以前所开的 3 处入

海水口和 2 处通江水道,地势都嫌过高,水大时排水尚畅,水小时反而会有倒灌。

  1. 堤防系统不够合理,垸区塘路(圩垸小堤)虽然可以抵挡一般风涛并可通行,但一遇大水就不能确保农田的安全。

  2. 昆山以下,旧开有新洋等 10

    余浦通江,实际上不能保证垸区渍水尽入江。江水高涨时,内外水面弥漫一片,江潮反而乘势上涌,于垸田不利。

“六得”则指开发苏州水利中应注意的 6 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有: (1)辨地形高下之殊。苏州不仅要治涝,还要注意治旱。如昆山以东地

势东高西低,常熟以北地势北高南低,两处都被称为高田。而昆山以西、常熟以南,则被称为水田。历来谈苏州水利,往往只重治涝,不及治旱, 是一大缺陷。

  1. 求古人蓄泄之迹。昆山以东有不少港汊遗迹,表明前人曾经拦蓄昆山以东之水,使高田得以灌溉。但都已废毁,应加恢复。

  2. 治田有先后之宜。根据地势的具体情况,应先恢复昆山以东、常熟以北高地的蓄水设施,疏浚其内沟洫遗迹,做到能排能灌。使高地之水不至于尽注低地。再在低地区域内,废除现有杂乱无章的港汊,按古代遗迹, 5 至 7 里设一纵浦,7 至 10 里设一横塘。挖出之土,用来修筑塘浦两旁堤岸,一举两得。塘浦纵横,堤高沟深,水不为害。再开挖通江通海水道, 即可大功告成。

  3. 兴役顺贫富之便。按民户贫富分别对待,贫户每年出工 7 日,富户

适当出资,分 5 年完工,使民不苦于治田之役。

在论治田利害一文中,郏■又从 7 个方面进一步加以论述。主要内容有:

  1. 前代治理高、低田的方法:苏州环太湖之田低于江,而沿海之田高于江。对于低田,古人在江南北岸开纵浦通江,又垂直纵浦开横塘,成圩田之象。塘浦宽者 30 余丈,狭者不下 20 余丈,深者 2—3 丈,浅者也不下

1 丈。目的是用开挖之土筑成高垸堤,壅逼塘浦之水使高于江,利于排水。沿海高田,古人同样开有塘浦而且往往更深,但目的不在排水,而是要引江水到达田边,可以方便地车水灌田。

  1. 后代废弃前人之法:古人各圩都设有圩长,负责组织垸堤岁修,维持塘浦的排、引水功能。但长期以来,制度废驰,塘浦渐被侵占、淤浅。以至湖水上升不及 3 尺,低田即一片弥漫。

  2. 向来有关论述,只知排水,不知治田:治田为本,排水为末。应以治田为先,排水为后。但三四十年以来只知排水,而少治田,故迄无成效。所以当前应以治田为先,每 5 里为一纵浦,7 里为一横塘。塘浦既浚,则堤防成,而田高于水,水高于江,水即不治而治。

郏■综合考察苏州水患各方面因素,提出全面整治方法的规划。有些观点如治田与排涝并举,开挖塘浦与修筑圩岸并举等,都有其独到之处。从郏■文中可以看出,他对苏州水利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对苏州境内各港汊的大小、位置等情况了如指掌。他在实施中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后代曾做过不少与郏■的规划类似的工作,也证明了这一点。

郏■死后,其子郏侨曾编辑刊印郏■有关论述,对太湖水利也颇有见

地。父子二人,都成为论太湖水利的知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