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道德方面的建树

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先以“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 为题,论述了作为一名有修养的医生必须达到的医疗技术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向医者树立典范。仅就医疗道德修养而言,就其所论归纳为八个方面,即“大慈恻隐”——医学事业的神圣天职;“誓愿普救”——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无欲无求”——不为名利的廉洁品德;“一心赴救”——全心全意的服务态度;“普同一等”——平等待人的高贵品质;“精勤不倦”——刻苦钻研的学习风格;“尊重同道”—— 虚心谨慎的高尚作风;“举止端庄”——文明礼貌的仪表行为。孙氏在其医疗生涯中,身体力行。也正因为此,千余年来,他在国内群众甚至在国外医学界一直享有崇高的声誉。

孙思邈在医学上的代表作《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至今,无论在中医学的科学研究还是高等中医学教育或医疗上都是最为常用的参考书。在国外也有着比较广泛的影响。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等最晚在公元 9 世纪前已传至日本,中川壶山《本朝医家古籍考》中有:在日本的最古老的异邦医书有《太素》、《甲乙经》,“药方唯用《小品》、《千金方》是其后传入并见到的”。成书于公元 897 年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在医

方家下第 166 部中记有《千金方》,孙思邈撰。加之成书于 10 世纪前半叶

的日本药物学著作《本草和名》和成书于公元 984 年的《医心方》等已引用《千金方》内容等,均可证明。日本学者多认为中国医学对日本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在日本广泛流传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除抄自和来自中国的版本多达近 20 种外,日本翻刻

本也有 10 种之多。中国已绝之宋刊本,在日本较好地保存着。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撰成后,在中国即有广泛流传,影响也日益扩大。北宋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孙思邈的两部巨著是其校正刊行的 10 种古典医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重刻、铅印达 60 余种次,1955

—1982 年间,仅人民卫生出版社曾五次影印,累计多达 60000 余册,已为

许多国家图书馆和个人收藏。日本“《千金要方》发行会”于 1974 年,将

其珍藏的宋版《备急千金要方》仿宋线装 500 套,发行赠送各国元首等,

认为该书是“人类之至宝”。孙思邈的医学著作和其他著作计约 10 余种, 在现代国际科学史、医学史界也很受重视,有作为医学研究之重要参考文献者,有引以为医学发展史之重要依据者,有探索其在医学、化学、伦理学之贡献者。

孙思邈终生钻研医学,以“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撰书名《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他一生“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他据“道法自然”之理,劝告人们和医学家们“还须蓄数百卷书,《易》、《老》、《庄子》等,闷来阅之,殊胜闷坐”。因此,他不但注过《老子》、《庄子》等,而且在其医著中,无论疾病发生之理论学说,或治疗原理和方法之论述、比喻,也不论人体之生理、病理

解释,或养生延年益寿之论,每可见其端倪。对于治学,他自谓“十有八而志学于医”,年过百岁,仍“研综经方”,“手不释卷”,他称赞古代哲医“寤寐俯仰,不与常人同域,造次必于医,颠沛必于医”,要求医学家们“屏弃俗情,凝心于此”。他批评那些没有修养的医生时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他还告戒“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 “深自误哉”。孙思邈的疾病观是矛盾的,在他的著作中有时还把“天” 视之为万能的主宰,认为人“为善为恶,天皆鉴之”,“勿谓暗昧,神见我形,勿谓小语,鬼闻我声”。在某些疾病的认识上,仍然视鬼神为致病因素,治之以符咒等。有时则否定“天”的意志,把疾病看作生命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又强调“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温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又说“四百四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还强调:“所以病苦,人自作之, 非关运也。”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他研究了性别、年龄、营养、气候、水质、居处条件、心理、食物以及运动与否等对疾病发生的影响。他坚持疾病是可以治愈的,认为“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提倡预防疾病和早期治疗,要求人们若有不适,就要早说,并指出预防和早治对预后是截然不同的。孙思邈对前贤理论,比较重视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是否有效。他十分尊重张仲景的伤寒学说和医疗经验的总结,但他并不墨守其严格的六经辨证及其必然传变等理论,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三纲学说。他在养生学方面很推崇稽康,然而对老子、稽康关于人寿限以及某些理论并不赞成,认为其“辞旨远不会近”,有些脱离实际缺乏现实的可行性。所以他突出强调“易则易行,简则易从”。关于人们生活,他主张“不违情性不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眄可行”等。他的养生目的不再是什么千岁、成仙之长生不老,而是讲求实际的“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度百岁乃去”。

孙思邈是中国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位医学科学家之一,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可为古今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