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钦天监
治平元年(1064),沈括登进士第。治平三年(1066),沈括入京,任昭文馆编校。在昭文馆任职期间,他曾奉命参与详定浑天仪,自此致力于天文和历算的研究。熙宁五年(1072),已任太子中允、检正刑房公事的沈括, 又被任命为兼提举司天监,主持司天监的工作。
沈括发现当时司天监的主要人员大都庸俗无能,看不懂天文图象,不会使用天文仪器,更不用说要观象、修历了。同时,司天监所存的天文仪器又大都破旧不堪,无法使用。为此,沈括在接任司天监后立即着手进行整顿。他采取了三项改革措施。
-
整顿机构,改组人员。沈括亲自推荐对历算素有研究的平民卫朴进入司天监,罢免了 6 个庸官。他还招募各地有真才实学的人士,充实司天监,改变人员素质。同时,他把原来的方技科分为五科,对人员进行专门技术培训后,把他们按各自的专长安置在适当的位置,以发挥他们的才学。
-
编修新历。沈括指出,自入宋以来历法一改再改,但都很快出现差误,究其原因,乃这些历法多沿用唐代僧一行《大衍历》中的基本方法和数据,只不过就最近的几次观测作些修正,因而只能凑合于一时,未能根本解决历法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是《大衍历》中的一些基本数据行用已久,误差已很大。出现了“岁未五更,历凡再弊”的状况,历官却一味因循守旧,无能省察。因此,沈括便任用卫朴负责编修新历,在熙宁八年(1075)修成《奉元历》。但由于时间忽促,又没有大量实测资料可资参证,故《奉元历》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行用不久就发现误差,被新历所取代。
-
创制新的天文仪器。沈括从前人制历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历法的精疏与观测仪器有着密切的关系。编制历法应该通过实测天象来验证,才能提高历法的精密度。他看到,当时装置在司天监和翰林天文院的二台浑
仪,制造工艺不精,结构欠合理,很难准确地观测天象。司天监用作测时的浮漏,更是“疏谬不可用”。面对这种状况,沈括于熙宁六年(1073)提出了制造新的浑仪、浮漏、圭表的建议,获准后即着手研制。
为制造新仪,沈括对天文仪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撰写了《浑仪议》、
《浮漏议》、《景表议》,论述了天文仪器的发展历史,原有仪器存在的问题,他主持研制的新仪所作的改革,以及这些改革所依据的原理等。这三篇著作堪称历史上关于天文仪器的杰出论文,被收入《宋史·天文志》, 保存至今。他还著有《熙宁晷漏》4 卷,他称这是据自己 10 余年研究心血而写成的,书中所论“皆非袭蹈前人之迹”,可惜这一很有价值的天文仪器专著,早已佚亡。
熙宁七年(1074)新仪制成,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迎阳门特地举行了隆重的呈献仪式,宋神宗亲率大臣观看了新仪的演示。为奖励新仪的制成, 沈括被升迁为右正言、司天秋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