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筑城技术与城战器械的研究

我国古代城郭的建筑兴起很早,文献记载多有提及,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翟(约公元前 468—前 376 年),对筑城和守城器械曾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墨子》中的《公输》、《备城门》、《备高临》、《备梯》等篇, 记载了他的研究成果。唐朝的河东节度使李筌,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的《守城篇》、《攻城具篇》、《守城具篇》中,也记录了自己的创新之处。曾公亮等人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筑城技术和攻守城器械,又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把当时人们所取得的最新成就,记载于《武经总要》的《守城》和《攻城法》中,为后人的继续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武经总要·守城》篇首先对筑城地形的选择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认

为地势低洼、易于积水的地方不可筑城;只有地势稍高、易守难攻、用水充足、不易干旱的地方,才是理想的筑城处所。与此同时,他要求在筑城时要适当参照《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关于平陆筑城的规定,以城墙高度、城基厚度、城顶厚度三者之间 4∶2∶1 的科学比例(如城高为 5 丈,那么城基与城顶的厚度分别为 2.5 丈和 1.25 丈),进行材料准备,使所筑的城墙既节省工料和造价,又坚固耐久。从图绘看,宋朝所筑的城墙,其内外壁已开始用城砖围砌,说明当时的筑城材料已有较大的改进。

为了提高城的防御作用,《武经总要》详细阐述了城垣各部分的建筑要求和规定,按照这些要求和规定所建筑的城垣各个部分,形成了一个以城门为中心,突出重点、点线结合、综合配套和坚固的城防体系。

城门,平时是城内通向城外的要道,战时是城防部队坚守的重点,因此要求建筑必须坚固,设防务必厚足。书中要求一般的方形城垣,每面城墙至少要开设一门,中型以上城垣,每面城墙要开设二三处城门。门用坚厚大木制作,使之坚固难破,有的城门甚至有两道门,或者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在城门外增建一座半圆形瓮城,两旁各开一个城门,或只在一侧偏开一门,既便于人马通行,又不让城外人窥探城内情形。由于瓮城形似马面,所以又称为马面城,其高与主城相等。

护城河,亦称护城壕,一般离城约 30 步远(每步约 5 尺),河宽视需要决定,是阻止攻城敌军直接接近城墙的人工防护河。平时河上架有壕桥或钓桥,以便与城门相通,战时或夜间将桥抽去,使敌军阻于河外。因此护城河是一种阻隔式的城防工事。

羊马墙,一般筑于护城河的内岸,离城约 10 余步,墙高 8—10 尺,正对壕桥处开设一门,便于平时通行。实际上羊马城是护城河内增筑的一道墙式防护工事,既有阻止攻城敌军冲过护城河的作用,又有减杀冲过护城河敌军的作用。羊马墙有的围城而筑,有的仅在城门左右两侧一段距离内增筑,各视需要而定。

女墙,是城墙、马面墙顶部建筑的薄型挡墙,高 5 尺,约与士兵的身材相等。女墙上部每隔一定距离设有垛口和雉堞,连绵延续,远远望去, 形似方形锯齿状,士兵通过垛口向攻城之敌发射箭镞和击砸滚木檑石,杀伤攻城敌军,摧毁敌军攻城战具。作战时,守城士兵平均布列于全城顶部的女墙之后,进行守城战。

战棚、弩台、敌楼,都是在环城全线防御的基础上构筑的重点防御设施,一般从城门开始,向左右两侧延伸,每隔 10 步左右构筑一个(在城墙

拐角处所建造的敌楼称为团楼),每处可容士兵一二 447 十人,并设置床子弩、抛石机、滚木檑石等重型摧毁兵器和器械,形成重点防御,并与布列于女墙后面的士兵一起,形成点线结合、互相策应的城上防御体系。这一体系又与护城河、羊马墙、各城门和瓮城一起,形成完整的城池防御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是北宋初筑城技术和守城战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结果。

曾公亮等人在汇集北宋初筑城技术成果的同时,还全面研究了攻守城战中使用的兵器和器械。攻城器械是与守城器械、筑城技术相促相长、相并发展的。因此,在长期的攻守城战中,两者交错发展,形成了军队装备中构造特殊、用途专门的攻守城战的兵器和器械系统,仅《武经总要》记载的就各有五六十种之多。

在攻守城战中,双方都重视重型床子弩和抛石机的使用。攻者使用它们摧毁各种城防建筑和击杀守城士兵;守者使用它们击毁各种攻城战具和击杀攻城士兵。

床子弩是安装在床架上发射大型箭镞的大型弩。《武经总要》所记载的床子弩,都装备复合弓,其中有双弓床弩、大合蝉弩、小合蝉弩等 4 种,

三弓床弩有三弓弩、■子弩等 4 种。三弓床弩须由 70 人张发,所发射的一枪三剑箭(又称踏橛箭),可射入城墙中,让攻城士兵作为登城的踏橛;■ 子弩一发可射多箭,是射杀集群士兵的高效能兵器。

重型抛石机比床子弩的威力更大,被称为炮(宋代写作■),它在宋朝已经发展到了高峰阶段,其种类甚多,《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单梢炮、双梢炮、七梢炮、虎蹲炮、旋风车炮、火炮等十几种。其中又有定向和旋转抛射两大类。攻城者用其环列城外进行攻城,守城者将其安置于战棚、弩台、敌楼、瓮城上,抛石击敌。

除攻守双方都可使用的重型城战兵器外,《武经总要》还记载了各种专用的攻城器械。其中有侦察了望用的巢车和望楼车,填塞和通过护城壕用的填壕车、壕桥车和折叠式壕桥车,掩蔽士兵接近城墙并进行掘城作业的■■车、木牛车、尖头木驴车,挖掘地道用的地■,攀登城墙用的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车梯、避檑木飞梯、行天桥,钩搭和撞击城墙用的杷车、搭天车、搭车、饿鹘车、钩撞车,掩护性器械木幔、行女墙、木女墙, 纵火焚烧城门用的火车,飞扬尘灰的扬尘车等。为了制作这些攻城器械, 北宋初期在开封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广备攻城作,其下设有火药作、青窑作、猛火油(即石油)作、金作、火作、大小木作、大小炉作、皮作、麻作、窑子作等,制造各种攻城器械。

为了对付敌军使用的各种攻城器械,《武经总要》还记录了许多专用的守城器械,其中有从城上向下击砸的各种滚木檑石,撞击式的撞车、铁撞木,拍打式的狼牙拍、连枷棒,焚烧灼烫式的飞炬、燕尾炬、游火铁箱、行炉等,以击砸、摧毁和焚烧敌军的攻城器械和攻城士兵;有抵御攻城敌军矢石的皮帘、竹立牌、木立牌、布幔等遮挡式器械;侦听敌军挖掘地道用的地听(亦称瓮听),唧筒、水囊、水袋等灭火器材;堵塞被攻破的城门所用的塞门刀车和补足被损坏城墙所用的木女头等。此外,还在各种要隘和通道处设置陷马坑、地涩、鹿角木、铁蒺藜、掐蹄等障碍器材,以扎刺敌军人马;在城郭的城门等处设置暗道机关,以擒捉和捕杀敌军官兵。

上述各种攻守城器械,都是根据当时筑城的状况设计制造的,它们具有形制多样、作用各异、能进行立体攻守城战的特点,也是北宋初期攻守城的技术和战术高度发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