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

胡铁珠

黄裳字文叔。四川隆庆府普城(今四川梓潼)人。宋绍兴十七年(1147 年)生;庆元元年(1195 年)卒于杭州。天文学、地理学。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黄裳中进士,先调任巴州通江尉,后又任兴元府录事参军。此后经四川制度使推荐,应召对论蜀兵民大计,迁升国子博士。1189 年,宋光宗登基,授黄裳为太学博士,迁秘书郎。绍熙元年(1190),皇子赵扩被封为嘉王,黄裳调充嘉王府翊善,承担为太子侍讲之职,次年,任起居舍人,又次年,被任为中书舍人。这期间,他经常为国事奏疏皇上,并掌修记言之史。1195 年,宋宁宗赵扩继位,黄裳受封为礼部尚书兼侍读,但不久就因病去世。他一生留下的著作有《王府春秋讲义》、

《兼山集》等。

黄裳在做嘉王府翊善时(1190),为教育太子曾作八图以献,曰太极, 曰三才本性,曰帝皇王伯学术,曰九流学术,曰天文,曰地理,曰帝王绍运,曰百官。淳■七年(1247),永嘉(今浙江永嘉)人王致远将从四川所得其中四图摹刻于石碑之上,并在地理图下注明此四图为黄裳所作。这四块碑至近代只存其三,即天文图、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现保存在苏州文庙。

苏州石刻天文图碑高 216 厘米,宽 108 厘米。图分为两部分,上半部为一圆形全天星图,下半部为说明文字,碑额题“天文图”三字,星图外圈直径约 91.5 厘米,全图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盖图”方式绘制。以天球

北极为圆心,画出三个同心圆。内圆称为“内规”,直径 19.9 厘米,是北纬约 35°(相当于北宋开封府纬度)处的恒显圈;中圆直径 52.2 厘米,为天球赤道;外圆称为“外规”,直径 85 厘米,相当于上述地方恒隐圈的范

围。它有 28 条角距不等的辐射状线条与三圆正向交接,分别通过二十八宿的距星,线端界外注有二十八宿宿度数据。黄道为一偏心圆,与赤道相交于奎宿和角宿范围内的两点。图的最外边是相距较密近的两个圆圈,圈内依次写着与二十八宿相配合的十二辰、十二次和州国分野等各 12 个名称。

整个图上共刻绘恒星 1436 颗,还画出了银河的界限。全天星官采用《步天歌》的三垣二十八宿系统。

图下的文字说明,概略叙述了天文基础知识。正文共 41 行,连中间双

行注,共 2140 个字,内容分太极、天体、地体、南北极、赤道、日、黄道、月、白道、经星、七政五星、天汉、十二辰、十二次和十二分野等部分。

从此图中的图形及一些数据分析,黄裳曾读过古代天文典籍,但似乎并不深通天文。这份图很可能是以绍兴七年(1137)四川资州府龙水县(今四川资阳东南)隐士张大■绘制的一幅盖天图为蓝本,也有可能是改绘苏颂《新仪象法要》中的星图而成。据研究,此图的观测依据是北宋元丰年间(1078

—1085)的一次恒星测量。

近年来,有学者用将现代星表上有关恒星的位置经岁差订正后,化归到与苏州石刻天文图同历元(取为 1080.0 年),然后把星图上测量值与归算值相比较的方法,证认了整个星图 60%以上的恒星,其中 266 颗星赤经、赤纬的单星误差在±1.5°之内。剔除画图、摹碑、刻石、测量等带来的误差,可以证明,这份现存世界上较早的大型石刻星图确实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科学价值。

上述三图中的地理图是一幅全国总图,高 221 厘米,宽约 106 厘米, 图上没有画方,江河、海岸的轮廓比较精确。山脉近于现代地图上的自然描景法,用符号表示山上茂密的森林和长城。图中标注名称的山脉 120 多

座,江河 60 多条,行政区名共有 410 个左右。行政区名和山名均套以方框, 水名套椭圆圈,以资醒目。这种使得全图内容多而不乱的各要素关系的处理方法及符号设计,在现存宋代全国总图中还是少见的。

黄裳一生,先后服务于两代帝王,他每次劝讲,必■古证今,即事明理,凡可开导王心者无不尽言。由于当时大部领土沦陷,他时时不忘激发皇室成员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信念。据记载,黄裳不但进献了上述“绍熙八图”,还曾制浑天仪与地图,辅以诗章,欲使帝王观象知进学如天运之不息,披图则思祖宗境土半陷于异域而未归。可见他的科学活动都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