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叔蒙

李文渭

窦叔蒙浙东(今浙江东部)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宝应至大历年间(公元 762—779 年)。海洋潮汐学。

史籍关于窦叔蒙的生平材料记载很少,只知他从小生活在浙东,对海洋潮汐感兴趣,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海涛志》就是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志共分六章:第一章为总论(即论潮汐成因);第二章论涛数; 第三章论涛时;第四章论涛期;第五章论朔望体象;第六章论春秋仲涛涨

解。

《海涛志》第一章总论中,继承和坚持了“元气自然论”。首先肯定, 客观存在的“阴阳二气”同时“■蕴鼓荡”于宇宙形质开始形成的那个阶段(太素)里,而宇宙间的事物变化,不是神秘莫测,它们的规律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探讨和研究,一一计算出来。用他的话讲:“探而究之,可得历数而计也。”他还写道:“潮汐作涛,必符于月”,“晦明牵于日, 潮汐系于月,若烟自火,若影随形。”进一步阐明潮汐现象与月亮的密切关系。文中的“系”字隐隐然道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的力量。而且,在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又是“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苟非其时,不可强而致也,时至自来,不可抑而已也”。这里十分清楚地说明了海洋潮汐运动的客观规律。

窦叔蒙在论述潮汐的周月不等现象时,阐明在一个朔望月里有两次大潮时期,即朔与望(阴历的初一和十五);有两次小潮时期,就是上、下弦(阴历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日)。朔望时潮汐最大,而朔望以后第三日开始减小,其变化如同车轮旋转一般周而复始。他还计算了自唐朝宝应二年(公元 763 年)冬至,上推 79379 年冬至日之间的潮汐循环次数,得出“积日 28992664”,“积涛 56021944”,即为这期间正规半日潮的循环次数。我们以潮汐循环次数除以日数,可以得出一个潮汐循环周期所需时间为 12 小时 25 分 14.02 秒,两次潮汐循环比一个太阳日所推迟的时间为 50

分 28.04 秒。这个数值与现代一般计算正规半日潮每日推迟 50 分钟相差很小。这里还可以看出,窦叔蒙实际上是根据潮汐和月亮同步的原则,利用天文方法推算太阴日的长度,即月亮两次到达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间间隔,并视为两个潮汐循环所需的时间—— 24 小时 50 分 28.04 秒

(24.8411208 小时),它与现在定一个太阴日为 24.8412024 小时,相差甚微。这证明窦叔蒙在天文学方面也具有相当的水平,才使他的计算这样精确。

在《论涛时》一章中,他对高低潮时的推算方法,建立了一种科学的独步一时的图表法。他写道:“涛时之法,图而列之。上致月朔、■、上弦、盈、望、虚、下弦、魄、晦。以潮汐所生,斜而络之,以为定式,循环周始,乃见其统体焉,亦其纲领也。”这里所说的图表,实际是一个具有纵横两轴的坐标系统,在上边的横轴上列着月相的变化,代表一个月的日期。纵轴上标明着时间,即时刻。若将某地实测的高低潮时标入,然后将这些标点用斜线连接起来,便作成一个朔望月中的高低潮时推算图,从图中可以看到一个朔望月内高低潮变化的整个情况。我们按这段文字复原出“高低潮时推算图”(见图 1)。这是我国最早的高低潮时预报方法,它比欧洲最早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1213)要早 450 年。坐标系统的使用

较司马光的“韵表”要早 300 多年。

窦叔蒙还论述了海洋潮汐的年度变化,其中特别较详尽地论述“分点潮”发生的时间,这是在他之前少见的。

总之,窦叔蒙是我国古代在海洋潮汐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之一,开创了我国潮汐学研究的新时期。《海涛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论述海洋潮汐的专著,对我国古代潮汐学的研究工

图 1 高低潮时推算图(地点:南宋临安(今杭州),适用时间:春秋季) 注:因缺乏唐代实测每日潮时资料,上表系用南宋《淳■临安志》所载至

和三年(1056)的资料。实线为高潮时线,虚线为低潮时线,虚线系据高潮时线内插绘出的。

作影响很大,许多研究潮汐的著作,经常引用他的论点,大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至今他的一些观点仍然是正确的。当然,在《海涛志》第五章中, 他以日月运行比拟君臣将相,属于牵强附会。

不过,由于窦叔蒙地位不显赫,所以,其著作流传不广。在《全唐文》中只收其第一章,缺其余五章。而宋代欧阳修在《稽古录》中记载六章篇名,不过还写道:“余向在扬州得此志,甚爱之,张之于座右之壁,冀于朝夕见也。已而,夜为风雨所坏。其后求之十五年而后得斯本,以示好事者,皆云未尝见也。”可见宋代此志已难得,但已为人们所重视。清代俞思谦撰《海潮辑说》中辑录了《海涛志》全文,才为我们留下了这份难得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