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张平
玄奘 俗名陈■,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隋仁寿二年(公元 602
年)生于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附近);麟德元年(公元 664 年)卒于长安。地理学。
玄奘出身于奉佛的世族和诗书之家。祖父陈康,做过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做过隋朝的江陵县令。二哥陈素,法名长捷,早出家,住洛阳净土寺。玄奘从小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常去听讲,笃诚佛事。13 岁出家, 21 岁受具戒。其后他云游四方,从长安到四川,然后出三峡,下湖北,再到河南等地遍访名师。他钻研佛学理论,深感佛教宗派分歧,佛教经典翻译本太少。为弄清佛教的教理,他决心“乘危远迈,杖策孤征”,西行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留学。
贞观元年(公元 627 年)秋,他冒着偷渡的危险,从长安出发,经瓜州(今甘肃安西)出玉门关,越莫贺延沙漠,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到高昌(今吐鲁番),沿天山南麓向西,过阿耆尼(今焉耆)、屈支(今库车),越葱岭北隅的凌山(今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穆素尔岭),经大清池(今伊塞克湖)南岸而西,到素叶(今托克马克附近),经赫时国(今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渡过妫水(今阿姆河),出铁门关(今阿富汗境内的巴达克山),过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经迦毕试国(今喀布尔),越黑岭(今兴都库什山南面的一座大岭)。跋涉近一年光景,纵贯今中亚细亚南部和今阿富汗东北部的广阔地域,于贞观二年(公元 628 年)夏末来到北印度(今克什米尔和旁遮普
北部)。在北印度巡访了十几个国家,约贞观五年(公元 631 年),抵摩揭陀
国(今印度比哈尔省东北),入当时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随著名的戒贤法师学“瑜伽论”,历时 5 年。此后 5 年间(公元 636—641 年),他外出巡游,遍访各地名师,遍及印度半岛的东部和西部。他首先循恒河东行, 最东达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邦),再沿印度半岛东岸南行,最南抵达罗■荼(今印度迈索尔邦班加罗尔一带)。然后转向西北,沿印度半岛西岸北上,并曾一度进入印度半岛的腹地,今昌巴尔河流域东南一带,然后仍西行,最西到狼揭罗国(今巴基斯坦卡拉奇)。沿印度河北上,到达今克什米尔南方查谟附近一带的钵伐多,再折回东南返回摩揭陀国继续从师受学。玄奘学业渐成,在那烂陀寺为众讲学,并从事著作,声誉日增。贞观十六年(公元 642 年)玄奘谢绝印度学僧的挽留,毅然返国。归途在经过葱岭之后,改从南路,经■沙(今喀什)、瞿萨旦那(今和田)、纳缚波(今若羌)、敦煌、瓜州,于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 年)回到长安,结束了历时 19 年,跋
涉 5 万余里,备受艰辛,名闻世界历史的伟大行程。玄奘带回佛经及抄本
520 夹,657 卷。归国后,他致力翻译佛典,主持了规模宏大的佛经翻译。
在校勘梵本的基础上,以直译为主,配合意译,从公元 645 年到 664 年为
止,前后 19 年,共译佛经 75 部,1335 卷,并把中国的《老子》、《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入印度。这既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也为印度保存了珍贵的文化典籍。他是中国古代的大翻译家,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 又是一位杰出的使者。
玄奘西游留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重大事件,它有确切而详备的文字留传后世,这就是成书于贞观二十年(公元 646 年)的《大唐西域记》。玄
奘把自己游历西域印度的见闻口述,由弟子辩机记录整理而成。此书共 12 卷,10 多万字,内容十分丰富,详细记载了他亲身游历的 110 个和传闻得知的 28 个城邦、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位置, 山脉河流,出产情况等等,涉及地域异常广阔,从我国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达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北面包括今中亚细亚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东到今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昔宋法显作《佛国记》,其文颇略;《唐书·西域列传》,较为详核。此书(《大唐西域记》)所序诸国,又多《唐书》所不载。”唐以后各史地理志和外国传多引用此书。此书对佛教故事传说也有著录,但着重叙述的是国俗民情和政治地理现状。文笔质朴严谨,绚丽雅致,筒扼流畅。玄奘丰富的游历和渊博的学识,使《大唐西域记》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它奠定了玄奘在中国地理学史,乃至世界地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大唐西域记》一书叙述以行程为经,地理为纬。第 1 卷叙出国所经
过的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等西域诸国。第 2 卷至
第 10 卷首为印度总叙,以后再叙述北印度、中印度、东印度、南印度和西
印度各国。第 11 卷记述僧伽罗(今斯里兰卡)、波拉斯(今伊朗)等印度半岛
以外各国。第 12 卷记述回程经过的漕矩吒(今阿富汗喀布尔以南 155 公里, 自喀布尔至坎大哈途中要地)、■盘陀(今新疆塔什库尔干)、■沙(今新疆喀什)等国。全书记述印度的内容最多,对于印度半岛各国(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克什米尔地区)的地理情况有广泛的考察,并作了详尽的描述。如对印度总的描述:“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 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西方土地硗确。”玄奘在书中还提出了天竺气候可分为三个季节,冬季(和暖干旱),春季(炎热干燥),夏秋(凉爽多雨),这和现代科学对印度气候的划分基本一致。书中对公元 7 世纪前后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翔实的记录,并对许多城镇、寺院、村落、交通也有非常具体的记载。近代考古学者对印度王舍城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遗址的探察发掘,多据此书记载。此外,像著名的阿育王、毗卢释迦王、戒日王,著名学者波你尼、马鸣、龙猛、提婆、无着、世亲,佛教史上的几次著名大辩论,大小乘部派的变化和著名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等的记述,都是印度史上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对今天整理模糊不清的公元 7 世纪印度的历史地理起了很大
作用。此书还是公元 7 世纪中亚、南亚各国历史和地理的最可靠书籍,因此显得格外珍贵。清咸丰五年(1857),法国火良氏(Sfanislien)把它译成法文。此后的近百年来,先后被译成英、日、德、俄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
《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我国西北边区民族历史、地理的宝贵文献。它所记述的 100 多个城邦、地区和国家中,有不少在我国疆域内,如阿耆尼(今焉耆),屈支(今库车),跋禄迦(今阿克苏),■盘陀(今新疆塔什库尔干),乌铩(今英吉沙),■沙(今喀什),斫句迦(今叶城),瞿萨旦那(今和田),折摩驮那(今且末)等。记载翔实,内容丰富,许多为史传所未载,大大丰富了边疆地理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举世无二的重要记载,如它首次提到帕米尔。我国自汉代以来,一直把昆仑山西部的高山地区称作葱岭。此书中第一次记载了“据大葱岭内,当赡部州中,其地最高”的“波谜罗川”,这是我国古籍中首次对帕米尔这一名称的地理概念的认识。又如书中记载了咀逻私城(前苏联奥利-阿塔)以南 10 多里处中国人所建的“小孤
城”(前苏联江布),其地在素叶城以西 800 余里。这表明早在公元 7 世纪, 我国人民已经开发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亚土地。
《大唐西域记》一书中有许多重要的古代中外关系史的资料。玄奘在书中详细记述了交通路线、里程、地理位置,乃至地名的论证等各方面的情况,勾画出一幅古代中西交通图,为研究中西交通史提供了可靠资料。另一方面,书中记载了有关古代中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如关于“夹■立像”(即干漆造像)从中国传入西域,今天于阗地区从中原输入并开始养蚕的最早记载,皆见于此书。瞿萨旦那国条云:“王城西南十余里有地迦婆缚那伽兰,中有夹■立佛像。本从屈支国(今库车)而来至此。”又云瞿萨旦那王向东国(一说指中国)求婚,致辞君女“丝绵桑蚕之种,可以持来, 自为裳服”。女遂“密求其种,以蚕桑之子置帽絮中”,嫁入瞿萨旦那国。
《大唐西域记》中还保存了许多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例如它叙述了如来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的故事,年轻的戒贤大师击败南印度“外道”辩难佛理的事迹等等。书中还记载了许多佛教遗迹,并叙述了它们的由来,例如伽奢布罗城■堵波为“无忧王所建”,“基虽倾陷,尚高二百余尺”,“如来昔于此六月说法”等等。
玄奘在古代极其困难的交通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以顽强的意志, 战胜在荒凉的大沙漠中饥饿的威胁,经无数险阻到印度去留学求经,这种艰苦卓绝和求真不苟的品质,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美谈而逐渐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了。后人取他的西行事迹为题材,有元人吴昌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代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等等。玄奘学识渊博,态度谦虚,从
进入印度境内的第一天起,他就受到印度各阶层的热烈欢迎。直至今天, 玄奘的大名,在印度几乎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他成了中印友好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