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

杨文衡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生年不详;北魏孝昌三年(公元 527 年)十月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潼)。地理学。

郦道元出身于官僚世家,曾祖父、祖父均为太守,父亲任刺史、尚书右丞等职。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正是父亲郦范再任青州刺史的时候,故“总角之年,侍节东州”。父亲死后,郦道元袭爵永宁侯,按惯例降为伯,任尚书主客郎。太和十八年(公元 494 年),郦道元随孝文帝北巡,视察北边四个军事重镇怀荒(今河北张北以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抚冥(今内蒙古四王子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 年),北魏都城从平城(今大同)迁到洛阳。他由李彪举荐任治书侍御史。景明中(公元 500—503 年),郦道元任冀州镇东府(今河北冀县)长史,以长史

行州事 3 年,为政严格,依法办事,奸盗畏惧,逃往他境。景明末,郦道元调任颍川太守,这里是与南朝交错的边缘地带,民族杂居,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是一个政治上、军事上很敏感的地区。郦道元为了使颍川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对那些反抗北魏政权的势力实行高压政策,派军队镇压。永平中(公元 508—511 年),郦道元为鲁阳(今河南鲁山)太守,他创办

文教事业,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延昌末年(公元 515 年),郦道元为东荆州刺史,这里民族杂居,南北政权交错,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为了巩固北魏在这里的统治,郦道元不得不“威猛为政,如在冀州”。结果引起边民不满,向皇帝告状,指控他太刻峻。神龟元年(公元 518 年)被免官返京。返京后,郦道元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专门从事《水经注》的撰写,经过七八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杰出的地理名著。正光五年(公元 524 年),郦

道元为河南尹。孝昌元年(公元 525 年),郦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 节度诸军,打退南朝梁人的进攻,从而稳定了北魏在南方的军事局势。回京后,被授于安南将军、御史中尉。孝昌三年,郦道元根据广大吏民的意见,决心为众人除害,把与汝南王元悦狼狈为奸的男娼丘念逮捕入狱。元悦向当政的灵太后求情,太后下令赦免丘念,郦道元拒不受命,依法杀了丘念,并上书弹劾元悦。对此,元悦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与侍中城阳王元徽合谋,故意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视察反状已露的雍州刺史萧宝夤的辖区,借萧之手杀郦道元。十月,郦道元西入关中,来到阴盘驿亭时,即被萧宝夤的部下围攻。亭在冈上,缺水,打井 10 余丈仍无水。跟随他的士兵因缺水失去防御能力,“贼遂逾墙而入”,将郦道元和弟弟以及两个儿子杀死。

郦道元一生的主要著作有《水经注》40 卷、《本志》 13 篇和《七聘》诸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水经注》一种。

郦道元从小热爱祖国山川,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看了许多古代地理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觉得这些地理著作记载的内容都不够周详和完备。他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与古代地理著作对照,发现地理现象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发展。上古的情况已很渺茫,因为部族的迁徙,城市的衰亡,河道的变迁,名称的更异,都是十分复杂的。如果不把这些变化了的地理现象及时记录下来,后人就无法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为此,他决定以

《水经》为蓝本,替它作注。孝昌元年前后,完成了《水经注》40 卷。为了写好《水经注》,郦道元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掌握第一手资料。足迹所至,必访渎搜渠,历山涉水。同时收集各地史志,博览群书。由于郦道元作了充分的准备,因此,

《水经注》的内容异常丰富。它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 从而达到“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目的。这样一来,《水经注》在内容和文字上都大大超过《水经》,河流数目由《水经》的 137 条增加到

1252 条,文字则是《水经》的 20 余倍,达到 30 余万字,成为当时一部内容空前丰富的地理巨著。它在地理学上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四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