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
曾敬民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北朝刘宋孝建三年(公元 456 年)生;梁大同二年(公元
536 年)卒。医学、药学、化学。
陶弘景出身于有名望的世族家庭。据其侄陶翊撰写的《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记载,陶弘景的祖父陶隆善骑射、好学读书、兼解药性,常以替人治病疗伤为己务,后因功封为晋安侯。父陶贞宝,曾任南台侍御史,作过孝昌县令,亦精通医学、深解药术,并善草隶书、博涉子史书籍,甚得权贵赏识。母亲郝氏,精于佛法。这种好学读书、多才艺、深解药术的家庭传统,对陶弘景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家庭的熏陶和教养,陶弘景从小聪明好学,6 岁便能书写条幅。7 岁读《四书》、《五经》,作文立意颇新。10 岁读葛洪《神仙传》一书, 从此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青年时期的陶弘景爱好广泛,知音律,爱弹琴,又工于草隶书,字体劲媚,别具风格。19 岁时他就被齐高帝招聘为诸王侍读,总管文笔记事。此时,陶弘景虽身在朱门,却心向道术,先拜兴世馆主孙游岳为师,学习道家符图经法,继而远近博访,至大洪山、太平山、天台山等地游历,谒僧访道,学习炼丹术和医药学。
陶弘景 32 岁时被诏为奉朝请。当时正处南北混战时期,朝政昏乱,骨
肉相残。陶弘景非常厌倦这种官场生活,于 37 岁时,毅然请求隐退。齐武帝(萧赜)感其至诚,诏赐丝帛、茯苓、白蜜等以供服食。
此后,陶弘景一直隐居茅山(即句曲山,在今江苏句容、金坛两县之
间),一面修道炼丹,一面为人治病和从事著述,自号“华阳陶隐居”。在隐居期间,他常出山游历,寻访妙药,收集验方。他爱施舍,济穷困,而不图名利,具有良医的美德。当时东阳(今浙江金华)郡守沈约,钦佩他高尚的节操,多次写信请他出山做官,他都没有接受。公元 502 年,萧衍篡夺了齐朝政权,陶弘景遣弟子奉表,建议改国号为“梁”,武帝接受了他的意见。自此之后,梁武帝每逢国家有吉凶征讨大事,常派人到茅山向他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武帝曾多次请他出山,陶弘景始终不肯依就。大同二年(公元 536 年),陶弘景 81 岁,无病而卒。临终嘱咐弟子“薄葬”,不须沐浴,不须棺材,只用两层草席。
陶弘景一生著述甚多。据初步统计,共约 80 余种。内容涉及道教、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地理、兵学、医学、药学、炼丹术、文学、艺术、史学等等方面。
他撰述的有关道教典籍,如《真诰》、《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等,都是晋、宋、齐、梁时期道教史上重要的经典。仅就道教方面而言, 陶弘景的贡献主要有三:一是弘扬了上清经,开创了茅山宗;二是发展了道教的修炼理论;三是为道教建立了神仙谱系。他是道教的创建和改造时期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对以后道教的发展影响甚大。由于他对道教的建设和改造方面的贡献,道教到南北朝末期更加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组织。
早期道教的信徒都认为,人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修炼而达到长生不死,成为神仙。要达到长生不死、成为神仙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使得神形不离而永存。关于如何炼养形神,陶弘景也提出了一套办法。他认为光靠某一方面的炼养是不行的,只有多方面配合起来修炼才能实现长生成仙的目标。具体做法应是:“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众法共通,无碍无滞”。“以药石炼其形”, 指要炼出金丹来服食,这属于外丹,陶弘景和葛洪一样是很注重外丹的。“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是指要炼养“精气”和“和气”,这属于内丹,包括存思、行气、导引、房中等方术。“以善德解其缠”,指用道德修养来解除人们内心的困惑,陶弘景把积善修德也看成是成仙的重要条件之一,并把各种成仙的修炼方法结合起来,企图解决成仙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然而陶弘景本人在实践中也无法达到其长生不死的目标。于是他在晚年接受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认为修炼的效果主要不取决于炼养功夫,而是取决于前生修功积德的“缘业”。他认为自己长期修身炼丹,其不能成仙之故,就在于“缘业不及”。这种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虽然炼丹不成,但并没有对仙丹失去信心,只是他相信“长生须有籍”,自己与仙道无缘。
养生成仙虽然是虚妄的,但陶弘景提出要从各方面来修炼形神,这对我国医药学和化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要“以药石炼其形”,使他对中药学、中医学和炼丹术作了大量的研究;由于要“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使他对养生学和气功术也做出了贡献。
在医药学方面,陶弘景撰有《本草经集注》7 卷、《名医别录》3 卷、
《补阙肘后百一方》3 卷、《药总诀》2 卷、《陶氏方》3 卷、《效验方》5 卷等。这些书早已散失,今仅存敦煌石室藏六朝时手抄本《本草经集注》叙录残卷和吐鲁番出土的仅存燕屎、天鼠屎、鼹■鼠、豚卵四味药的《本草经集注》残卷。今本《肘后备急方》中虽保存了《补阙肘后百一方》的
部分内容,但陶弘景增补内容大多已与葛洪《肘后卒救方》内容混淆在一起。《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的主要内容保存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书中。
自《神农本草经》问世之后,又陆续有《蔡邕本草》、《吴普本草》、
《李当之药录》等新的本草著作出现。但这些都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加了魏晋以来所发现的新药,加以整理总结而成,其体例都不够系统,内容也比较简单,并且有许多错误。鉴于此,陶弘景于公元 494—
500 年间开始对以前本草进行勘订整理。他不仅将《神农本草经》所载的
365 种药加以订正发挥,又增补了汉魏晋以来张仲景、华佗、吴普、李当
之等名医副品药物 365 种,共计 730 种,汇编成《本草经集注》。在撰写时,凡是《神农本草经》的内容都用朱笔抄写,张仲景等名医增录的资料用墨笔抄写,陶弘景自己的注文用小字抄写,这样就保存了《神农本草经》的原来面貌,致使《神农本草经》的原文能流传下来。
陶弘景对药物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次将《神农本草经》中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改为按照药物在自然界中的属性分类。他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类,除有名未用一类外,其余每类再分为上、中、下三品。第二,对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炮制以及应用等方面均有新的论述。在《本草经集注》中,他对于药物的寒热性味用朱、墨点予以区别,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他将药性分得更为细致,共分为寒、微寒、大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 8 种,使当时人们对药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陶弘景认为药物的产地和采制方法与其疗效有密切关系,并对药用植物的形态鉴别极为重视,例如他说:“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苍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第三,最早提出了“诸病通用药”名目,列举出 80 余种疾病的通用药物。这不仅给医生处方用药带来方便,而且开创了按药物主治作用进行分类的先例。这是中药分类的一大进步。
此外,陶弘景还首次记载了一些有特效的药物,有的至今在中医临床上仍在使用;他还规定了丸剂、散剂、膏剂、汤剂、酒剂等的制做规程, 考订了药用的度量衡;在深入研究药物的过程中,陶弘景曾仔细地观察了大量动植物,做了不少生动、准确的记录,纠正了前人一些不科学的认识, 在生物学上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如他发现蜾蠃是有“子”(由寄生在螟岭身上的卵孵化出的幼虫)的,其子以螟蛉为食物,这就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螟蛉是蜾蠃的“义子”的迷信说法。
在《本草经集注》成书后,陶弘景又把汉魏以来名医在《神农本草经》内增录的资料汇集成《名医别录》3 卷。《名医别录》收载药物种类比《本草经集注》中“名医副品”365 种要多,它不仅收载两汉至刘宋期间名医增录的药物,而且记载了《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新用途。《名医别录》是总结两汉、魏、晋、南宋时期的药物学专著,其中所记槟榔等的药效以及书中所载本草附方,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记载。陶弘景对保存本草文献古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弘景对病因、病理的分析,基本上采取了道家和道教关于“气”的学说。他认为疾病之源,在于邪气。他说:“人生气中,如鱼在水,水浊则鱼瘦,气昏则人病。邪气之伤人最为深重,经络既受此气,使入脏腑,
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他在整理和补充葛洪的《肘后救卒方》基础上所写成的方书《补阙肘后百一方》中,就是以“气”的学说来分析一些猝发病的原因的。他把疾病的病因,归之为邪气、恶气、毒疠之气,这是对我国传统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致病说的发展。
在养生学方面,陶弘景写了《养生延命录》、《导引养生图》等书。他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炼形两方面入手。在养神方面,基本要求是要清心寡欲;在炼形方面,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陶弘景的养生学,还包括使用行气、导引(加按摩)、房中等方术来养神、炼形的内容,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养生方法。这些方术并非陶弘景所创造, 但他对前人成果作了总结和补充。
在炼丹术方面,陶弘景著有《合丹药诸法式节度》1 卷、《集金丹黄白方》1 卷、《太清诸丹集要》4 卷、《炼化杂术》1 卷、《服云母诸石消化三十六水法》1 卷等。据史载,他从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 505 年)到普通六年(公元 525 年),进行了长达 20 年的炼丹活动,经历过 7 次以上大规模的的炼丹实验。《南史·陶弘景传》说:“弘景既得神符秘诀,以为神丹可成,而苦无药物。帝(指梁武帝萧衍)给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后合飞丹,色如霜雪,服之体轻。及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每得其书, 烧香虔受。⋯⋯天监中,献丹于武帝。”《隋书·经籍志四》曾记载梁武帝“令弘景试合神丹,竟不能就,乃言中原隔绝,药物不精故也”。其实, 陶弘景多次开丹鼎“皆获霜华”(反应器上部的升华结晶物),其门人都认为丹成,但他总是以各种丹成的标准(包括服食成仙)加以检验,认为未成。当然要想炼成一种服食成仙的“仙丹”,这本来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从化学的角度来看,陶弘景所做的每次开鼎“皆获霜华”的炼丹实验却是成功的。
陶弘景的炼丹著述都早已亡佚,我们很难对他的炼丹成就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现在只能从他撰的《本草经集注》中略窥一二。汞是炼丹的主要原料。陶弘景说:“水银还复为丹,事出仙经,酒和日暴,服之长生。烧时飞著釜上,灰名汞粉,俗呼为水银粉,最能去虱。”这里的“汞粉”、“水银灰”是指氧化汞。水银在空气中缓慢加热,会生成红色氧化汞,不过炼丹家们最初不能区分氧化汞与硫化汞,两者常被混淆,而统称为“丹”、“还丹”或“丹砂”。陶弘景指出这种“汞粉”最能去虱,这是将氧化汞作为杀虫药物的先声。陶弘景还对人工炼制的水银和天然产的水银作了区别,并且指出:水银“甚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里明确提到了金银汞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镀金镀银上的用途。
在炼丹术中,铅也是重要的原料。陶弘景说:铅丹“即今熬铅所作黄丹也,画用者,俗方亦稀用,惟仙经涂丹釜所须。云化成九光丹者,当谓九光丹以为釜尔,无别变炼法”。这里明确指出丹釜须涂铅丹,其作用是在高温下分解放出氧气,以利于氧化汞等丹药的生成。陶弘景还说:粉锡“即今化铅所作胡粉也。⋯⋯而谓之粉锡,事与经乖”。中国古代有不少医药学家铅锡不辨,但陶弘景从炼丹实践中得出了关于铅化学极为正确的知识。
陶弘景对黄白术也很有研究,他不仅主张服食真正的金屑和银屑,而且对服食药金、药银也很重视。他指出:雄黄“炼服之法皆在仙经中,以铜为金亦出黄白术中”。这是关于黄白术中以雄黄点铜为砷黄铜的记载。
他还说:空青“又以合丹,成则化铅为金矣”;曾青“化金之法,事同空青”;石硫黄“仙经颇用之,所化奇物并是黄白术及合丹法”;■石“丹方及黄白术多用之”;磁石“仙经丹方,黄白术中多用之。”至于雌黄, 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到它在黄白术中的用途,但他说:雌黄“仙经无单服法, 惟以合丹砂、雄黄共飞炼为丹尔。金精是雌黄,铜精是空青,而服空青反胜于雌黄,其义难了”。这说明他认为雌黄既可以与丹砂、雄黄一起飞炼为丹来服饵,也可以直接服饵“雌黄”,因为“雌黄”是金精。
陶弘景对水法炼丹也作过深入的研究。硝石是古代水法炼丹的重要原料,对此,他记载说,硝石“仙经多用此消化诸石,今无正识别此者,⋯⋯ 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消大同小异,■■如握盐雪不冰,强烧之, 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消,云是真消石也。⋯⋯化消石法在《三十六水方》中”。这实际上就是现代化学上钾盐的火焰分析法。陶弘景的这一段文字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载。文中所说的《三十六水方》可能指西汉古丹经《三十六水法》,也可能指陶弘景本人撰的《服云母诸石消化三十六水法》。关于水法炼铜,陶弘景说,矾石“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若酒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仙经单饵之丹方亦用”。这种“鸡屎矾”中显然含有铜盐,这样才会发生铁对铜盐的置换反应。陶弘景的这一发现可能受到汉代《三十六水法》中第一个方子(矾石水方)的启示。
陶弘景对于某些化学变化现象的观察较前人更为细致,叙述得更清楚。例如他正确地记述了石灰的制法和化学作用,他说:“今近山生石, 青白色,作灶烧竟,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末矣。”
由于炼丹时,丹炉上须植刀或剑,并悬镜,所以中国古代炼丹家都很重视冶铸技术的研究和革新。陶弘景也是一个锻炼刀剑的专家,曾著有《剑经》一书。今本《古今刀剑录》题为陶弘景撰,但《四库全书总目》疑有后人窜作。据《梁书》本传记载,梁大通(公元 529—534 年)初,陶弘景“又献二刀于高祖(梁武帝),其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佳宝”。陶弘景在
《本草经集注》里提到,以白青炼制“铜剑之法,具在《九元子术》中”。九元子也是古代一位著名炼丹家。陶弘景所炼的剑大概是铜制的,而刀可能是钢制的。他在《本草经集注》里还说过:“钢铁是杂炼生■作刀镰者。”这是最早明确记载用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即灌钢)的文献资料。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终制篇》中说,他要求在死后,带“陶华阳剑一口以自随”, 可见陶弘景炼制的刀剑在当时是很闻名的,同时也说明陶弘景对中国冶金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除上述在化学、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外,陶弘景在天文历算和地理学方面也是有贡献的。他曾经制做浑天象一台,高三尺左右,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无论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昏明,中星见伏早晚,以机转动, 都与天相会合;他曾检校 50 家的历书异同,起自三皇,至《汲冢竹书》为止,撰成《帝代年历》5 卷。他“以算推知汉熹平三年丁丑冬至,加时在日中,而天实以乙亥冬至,加时在夜半。凡差三十八刻,是汉历后天二日十二刻也”。后来隋朝修历博士姚长谦也采用陶弘景的这本书来作《帝历年纪》。可见《帝代年历》一书,在天文历算方面有它独特的贡献。此外,陶弘景还著有《天文星经》5 卷、《天仪说要》1 卷、《象历》1 卷、
《七曜新旧术》2 卷。所有这些著作,都说明他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天文历
算学家。清末黄钟骏撰《畴人传四编》,其中补入陶弘景,这是有充分根据的。在地理学方面,史称陶弘景通晓山川地理、方图产物。他著有《古今州郡记》3 卷,并造《西域图》1 张,可见他不仅研究古今行政区域的沿革,而且留心西域地理。
如上所述,陶弘景不仅是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大师,而且是著名的科学家。他之所以在医药学、化学甚至天文、地理等领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 一方面应该归因于他的宗教追求,另一方面是与他孜孜不倦的努力分不开的。他那种“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治学精神和不慕名利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