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方面的成就

《水经注》记载农业地理的内容很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狩猎业。其中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种植业占了很大比重,全国几个有系统灌溉工程的大型农业区,《水经注》都作了重点记载。对边疆地区的农业,如轮台以东广饶水草的绿洲农业,西南地区温水流域的“火耨耕艺”原始农业也有记载。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水经注》的记载也很有特色,如湖泊的开发利用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它包括 3 个方面的内容: 1)湖泊的灌溉效益。2)湖泊的资源开发,既有矿产资源,如盐的开发利用, 也有生物资源,如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3)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工业地理方面,《水经注》记载的门类有采矿、冶金、造纸、食品、纺织等。其中以屈茨冶铁工业的记载最为出色,是一项完整的工业地理文献。在这个冶铁基地上,既有就地开发的原料和燃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同时也有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恒充三十六国用”),是一个十分理想又具有很高经济效益的冶铁工场。此外还记载了其他一些地方的铜、铁、金、银、锡等的冶炼工场和冶炼设备,以及全国各地大小盐场 18 处。介绍了池盐、井盐、石油、天然气、金、雄黄等矿物的开采技术和运销范围。食品工业方面,《水经注》记载了三处名酒的酿造:一是巴东郡鱼复尉(今四川奉节)的名酒巴乡清;二是河东蒲坂(今山西永济)的名酿桑落酒;三是酃县(今湖南衡阳)的酃酒和郴县的程酒,“酒甚醇美,岁常贡之”。

《水经注》记载的运输地理有水上运输和陆上运输。河道中的滩、堆、峡、濑常被作为航运条件加以评价,水位的季节变化也结合航运问题介绍, 如“泗水冬春浅涩,常排沙通道”。陆上运输方面,郦道元广泛搜罗了各地桥梁和津渡的资料。全书提到的各种桥梁超过 90 座,津渡有 90 余处。桥的种类按材料性质分有藤桥、木桥、竹篾桥、石桥;按桥的结构形式分有悬索桥、平面桥、浮桥、石拱桥。

民族地理方面,《水经注》提到的民族有 13 个以上,分别介绍了他们的不同语言和风俗习惯,指明了某些民族的地理分布,叙述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彼此交流等。沿革地理和地名学方面,《水经注》也是一部杰出的著作。全书出现地名约 17756 个,有全面地名阐释的达2134 条。全书提到的县城、镇、乡、聚、村、戍、坞、墟、堡等居民点数接近4000 个。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和居民点,大部分都记载了历史沿革。有的地名,除了叙述其沿革外,还常常进行地名学考证。

《水经注》中还记载了大约 200 多条有关长城、坞堡、障塞、烽燧、津要以及某些地区和地点在历史上的战略意义和战争路线的资料,这是军事地理的重要内容。

以上仅就《水经注》在地理学上的成就作了一些阐述,其实,《水经注》的内容远不止此,它是一座异常丰富的文化宝库。除了地理学的成就外,还在文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碑版学、语言学等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由于《水经注》记载了汉晋至南北朝这一段时间内脉络纷繁的河流水

道、古迹源流、地理环境、人情风俗等,地理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后世学者纷纷从中吸取营养。如欧阳修即仿《水经注》写了《唐书·地理志》, 将唐代二百几十位有功地方水利建设的人名留传下来。明代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继承和发展了郦道元综合描述地理环境的思想,写出了内容极为丰富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胡渭、顾祖禹、阎百诗、刘继庄等学者都从《水经注》中得到了很多益处。特别是刘继庄,利用《水经注》的记载解决了许多历史地理和地名问题。从宋明学者特别是乾嘉学者的苦心研究,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杨守敬、熊会贞等人的研究,使研究《水经注》的工作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人们称之为“郦学”。“郦学”中还形成了学派,有考据学派、词章学派、地理学派。直到今天,“郦学”仍然生机勃勃,不断发展。“郦学”不仅在中国发展壮大,而且在国外也蓬勃发展。国外著名的“郦学”家有 P.伯希和(Pelliot)、G.费朗(Ferrend)、E.沙畹(Chavannes)、M.马斯伯乐(Maspero)、鄂卢梭、森鹿三等。

郦道元既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地理学家,又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所处的时代是南北政权对恃、国家处于暂时分裂的割据时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不少人常常受时局影响,尊本地政权为正宗。但在郦道元的心目中, 祖国不限于北魏,而是包括南北朝在内的完整而统一的中国。基于这种思想认识,他在写《水经注》时,不受南北割据政权界限的约束,以水道为纲来描写全中国的锦绣山川。凡是中国境内的河流,绝大多数他都写到了。在《水经注》中,没有一个字提到当时的政权分界线。《水经注》还记载了不少在保卫祖国边疆中有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而对搞分裂割据的人则予以鞭笞。

郦道元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能摆脱当时十分盛行的佛、道思想的束缚。在《水经注》中,没有轮■转世、因果报应、佛法无边之类的宗教宣传。相反,倒是对成仙得道、长生不死等迷信进行辨驳与否定。传说老子得道成仙,长生不死。郦道元则根据《庄子·养生主》关于“老子死, 秦失吊之,三号而出”的记载,认为老子的确是死了,不死是没有道理的。传说淮南王刘安跟八公学神仙术,结果得道升天。郦道元依据文献记载, 否定刘安得道升天的传说,认为传说是葛洪编造的。但是,他对“石鼓鸣则有兵”这样的迷信说法却信以为真。对虞翻说的“居江北世有禄位,居江南则不昌”的唯心观点,也认为“有征”,相信。

郦道元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在变化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变的。因此,他对许多变化了的地理现象能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比如地理名称与实际情况有矛盾时,他认为是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是自然环境的变迁;二是社会的变迁。

郦道元认为,复杂的自然变迁是可以认识的。以地理来说,不管地理条件如何变化,人们总是可以找到辨认这种变化的规律。

郦道元还认为,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变不利为有利。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兴修水利可以“智通在我”,“引之则长津委注,遏之则微川辍流。水德含和,变通在我”,主张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

郦道元为官行政,以法治为主,辅以教育。他能关心民众疾苦,同情人民的冤痛。

郦道元能在地理学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研讨学问的方法有

关。他的研究方法,归纳起来有 7 点:(1)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考察中还可以解决某些疑点,发现前人记载上的错误,并从实践中获得新的科学知识。(2)考古。通过考古,补正史书记载的不足,考定事物、城址、地名的准确程度。也就是他自己说的“考古推地”、“考古验域”、“考地验状”、“考川定土”的内容。(3)访问群众,从群众的言谈中获得知识。被他访问的有老人、乡绅、道士和外国使臣。比如朝鲜平壤城的地理位置, 就是他“访番使”而知“城在■水(今大同江)之阳”。(4)收集大量文献资料。为了写好《水经注》,郦道元收集了周、秦、两汉以来大量的历史文献。仅他引用过的文献就有 479 种,间接的参考资料尚不计算在内。这些文献按内容分,有地理、历史、人物、图籍、论说、杂文、诗赋、经书、子书、博物、宫室、谱牒、书信、职官制度、传奇、谶纬、工具书、其他等 18 类,其中尤以地理书最多,有 109 种,约占 23%。人们称赞:“郦注精博,集六朝地志之大成。”(5)分析、比较法。这种方法在郦道元以前还没有广泛使用,郦道元充分使用这种方法,对后世地理学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6)注重数字描述。在《水经注》中,讲河流有长度,讲水井有深度, 讲湖泊有面积大小。这些数字描述,提高了《水经注》的科学价值。时至今日,《水经注》仍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价值。(7)注重文学描述。《水经注》能够流传到今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动的文学描述,“片言只字, 妙绝古今”。郦道元的这些研究方法,今天的地理学者不一定全部采用, 但某些方面仍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