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素
蔡景峰
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今河北易县)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公元12 世纪。中医学、药学。
张元素生于宋代中期的北方,故一般认为他是金人。他自幼天资聪颖, 8 岁参加童子科考试及格。27 岁考中进士,但因犯了封建社会的忌讳而被除名,从此,无心于官场混迹,转而攻读医学。开始时博览群书,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遂潜心医学经典著作的研究,他潜心钻研《黄帝内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中藏经》等著作, 终于能融会贯通,疗效特别好。对中医的理论和方药,他不但能充分掌握, 且颇有创新,在中医发展史上自成一家。
张元素在医学上做出过重要贡献,是宋金元时期医学争鸣革新运动中的活跃人物。他主张医学必须继承前人的成就,但又不能墨守成规。在临证中,他继承张仲景关于六经分证的传统来处理外感伤寒病证。他尊张仲景为“群方之祖”,用药“为万世法”,称张治杂病“若神”,因此,他对六经分证十分推崇,如在治疗霍乱吐泄这类病时,主张以胃足阳明经来统摄六经的辨证治疗,尊用张仲景原来的理中汤、五苓散、建中汤这一类方子。在这一基础上,结合胃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条经的关系,在这些方剂中分别加入该经的用药。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还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冶疗。如在人体同时感受风寒两邪时,张仲景用的方子叫大青龙汤。在实践中,张元素认为大青龙汤对此证疗效不理想,容易发生变证,经过反复实践,最终创用了九味羌活。据当时有关医家记载,此方疗效如神,胜于张仲景的原方。
他强调治病时要照顾人体的胃气,不要多用峻烈泻利之品,否则后者容易损伤人体的胃气,使脾胃败坏,功能失调,致健康受损。在张仲景《金匮要略》枳术汤的基础上,他改用枳术丸,方中重用白术,而不如张仲景重用枳实,目的就是照顾人体脾胃功能,促进其机能。如果消化吸收均强健,自然能早日痊愈。这是张元素治疗一般杂病的主要原则,具有重要影响。
在用药方面,张元素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他重视药物的炮制和归经。所谓阴阳,是指药物的气和味,上浮和下沉,上升和下降。他认为就阴阳的性质而言,药物的味和气、沉和浮、降和升分属于阴阳,因此,厚味的药物起泄下作用,薄味的则具有疏通作用;厚气的药物使人发热,薄气的药物使人疏泄。掌握这些原则,临床上才能运用自如。如气薄的药茯苓可以利小便,味薄的麻黄可以发汗,都体现了这些原则。他还指出植物药的根茎具有上升的性质,其根梢则下降,因而主张用于人体治病时,上部疾病宜用根茎类药,而下部病症则宜用根梢类药。他还认为利用人工炮制的方法,对于药物的这些特性能产生影响。如黄连、黄芩、黄柏一类苦寒药, 用酒炒之后,药性可改变而使之上升到头面及皮肤体表;用于胸腹部,则可用酒浸洗;如果要治下肢的病症,则不必加以炮炙,生用就可以。可见同一种药物,炮制后其药用有如此大的差异。他还认为药物的补泄作用与其气味及所作用的五脏六腑对象不同而有所变化。如以脏腑而论,肝胆这两个器官对四气五味的反应是温补、凉泻、辛补、酸泄;心和小肠则是热补、寒泻、咸补、甘泻;命门和三焦与心和小肠相同;肾和膀胱则是寒补、热泄、苦补、咸泻;脾和胃则是温热皆补、寒凉皆泻、甘补、苦泄;肺和大肠则是凉补、温泄、酸补、辛泻。这些见解为后世多数医药学家所推崇和遵循。
张元素在用药上还提倡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的理论。由于在临证中, 他很重视六经的辨证论治,所以他又提出了药物的归经问题,亦即某种药归入某一经或某些经,治病需选择其相同的归经药。以头痛及火热这两证而言,凡头痛者,一般用川芎治疗,如不愈,则应视头痛的部位不同而选经用药。如属太阳经,应选羌活;阳明头痛,选用白芷;少阳头痛用柴胡; 厥阴头痛用川芎、吴萸;少阴头痛用细辛。同是一种火热症也要分辨其病位在何经何脏,如心火要用黄连来泻火,肝火用柴胡,肺火用黄芩,脾火用白芍;胃火用石膏,小肠火用木通,膀胱火用黄柏,肾火用知母。中医的方剂组成,在古代就十分严谨,称为君臣佐使,以表达方中各药之间的关系。一个方子有了君臣佐药的配伍,还要有使药的引导,使方剂的作用直达病症所在地,这种应用通达特经的使药,张元素称它为“引经报使”, 如手、足太阳经,要用羌活、藁本引经,手、足少阳经,要用柴胡引经, 足阳明经要用升麻、葛根、白芷,手阳明经也用白芷,足太阴经用芍药, 足少阴经用独活、桂枝,手、足厥阴经用柴胡,手太阴经用白芷、升麻等, 手少阴经用独活。这种引经报使的理论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明清医家,对这一问题都很重视。
张元素从医学到药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尊古但并不拘泥于古。他认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古代与后代的情况不尽相同,现时的疾病与古代的也有所不同;如果仍死板地用古代的方子来治疗现时的疾病,是难于奏效的,这就是他所说的“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 他提倡革新,在他的影响下,金元时期曾出现学术争鸣的繁荣局面。有人认为,在他以及金元时期刘完素、张子和、朱丹溪、李东垣等人的推动下, “医道于是乎中兴”,其影响不容忽视。他的门徒如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人,都是一代名医。他重视胃气为本的学术思想,李东垣发展了他的观点,成为有名的“补土(脾胃)派”,后世称张元素这一学派为“易水学派”,称他们的医学主张为“易州张氏学”。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称赞他是“大扬医理,灵素以下,一人而已”,影响之深,由此可见。
他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珍珠囊》、《医学启源》、《脏腑标本药式》、《洁古家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