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杜方

李春隋代人。籍贯、生卒年不详。桥梁建筑。

由于史料缺乏,故李春的生平已无法得知,仅能据唐代中书令张嘉贞为赵州桥写的“铭文”所说:“赵郡■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知道赵州安济桥是他所造。安济桥,俗称赵州桥, 又称大石桥,位于今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横跨■河南北两岸。以古代桥梁而论,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跨度最长的敞肩圆弧拱桥。全桥都是用石块建造,桥长 50.83 米,宽 9 米,由 28 条拱线并立而成,每拱用石约 40 块。每块石的长、宽、厚约为 1 米,0.25—0.40 米,1.03 米,重量 1 吨左

右。桥上装有精美的石雕栏杆,修造之巧,堪称神工鬼斧。明隆庆元年(1567) 成书的重修《赵州志》中说:安济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

赵州桥是敞肩圆弧拱桥。起拱承重的技术,在中国古代由来甚早,最初本来是用于建筑的。从出土文物来看,西汉初期,随着砖墓室的大量出现,也出现了砖拱墓顶,对东汉时期的砖墓进行的研究表明,砖拱技术至此时已更加成熟。石拱桥的起拱技术,从设计到施工,很可能是借鉴了砖拱建筑的技术。据研究,中国的拱桥大致上始于东汉。

赵州桥属圆弧拱桥,拱石连线呈小于半圆的圆弧状。圆弧拱桥的拱高(矢)与跨距之比的比值越小,则拱形越扁。这种较扁的圆弧拱桥可以实现在不加高桥面的情况下增加桥的跨度。但是弧形越扁,则拱对两端桥基的推力也就越大,从而对桥基的要求也就越高。赵州桥主孔净跨 37.02 米,

净矢高 7.25 米,矢与跨距之比 1∶5.12=0.19,拱腹半径 27.31 米,拱中

心夹角 85 度 20 分 33 秒。这是一座圆弧很扁的弧拱桥,达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据实测,赵州桥采用的桥台具有下述特点:(1)低拱脚: 拱脚在河床下面仅半米左右。(2)浅桥基:桥基底面在拱脚下仅 1.70 米左

右。(3)短桥台:由上至下,用逐渐略有加厚的石条垒砌成 5 米长,6.70 米宽,9.60 米高的一个桥台。这是一个很经济且简单实用的短桥台。

赵州桥主拱是由 28 道各自独立的并列拱券所组成,拱厚皆为 1.03 米。每券各自独立,可以单独操作,比较灵活。但是如何加强各券之间的横向联系便成了建桥设计的重要技术难点。为此,李春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首先,每券都采用下宽上狭略有收分的办法,增强其横向联系。第二, 依靠桥身重量压住拱券,增强其横向联系。第三,两侧护拱石各设 6 块勾

头石。第四,在主券上均匀地设有 5 根铁拉杆,拉杆两端有半圆形杆头露出石外,以增强其横向拉力。第五,在两侧外券相邻的每二石之间都穿有铁腰,各道券之间,相邻的石块也都在拱背穿有铁腰,以便各券横向相互联系,此外当然也应用石灰粘砌。

李春所造赵州桥的技术成就不仅在主拱的修造,同时也在于敞肩,即在主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的处理。其靠近拱脚的小拱净跨为 3.8 米,另一

小拱的净跨为 2.85 米,两券都是 65 厘米厚。四个小拱也都采取各自独立

的 28 道并列纵券,与主拱一样采取了护拱石等增强横向拉力的各种措施。采用敞肩拱的技术目的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它们可以减轻洪水季节由于水量增加而产生的洪水对桥的推力,充分发挥圆弧拱桥的低桥面、长距离的优点。正如唐张嘉贞《赵州桥铭》中对此的评论:“两涯嵌四穴,盖以杀怒水之荡突,虽怀山而固护焉。夫非深智远虑,莫能创是。”其次,可以减轻桥身自重对主拱和桥基的压力,同时与实肩拱桥相比也可以节省大量的土石材料。第三,敞肩比实肩更增加了造型的优美,主拱与小拱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显得更加轻巧秀丽。

敞肩的圆弧拱桥是中国的独特创造,在西方敞肩圆弧石拱桥的出现, 最早是在 14 世纪。因此英国李约瑟博士在说明公元 1 世纪到 18 世纪期间

先后传到欧洲和其他地区的中国科学技术成果时,曾列举了 26 项发明和创

造,其中的第 18 项即为“弧形拱桥。”

赵州桥建成以后,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要冲,有“坦途箭直千人过, 驿使驰驱万国通”的赞誉。经历了 1300 多年的岁月,至今仍巍然横跨在■ 河之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