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张元素药物学说

李杲继承了张元素的学说,并加以发扬,对张元素的中医药物临床应用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论述药物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的理论,以及药物归经的学说,对后世药物学发展有很大影响,但有关的著作却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所著《药类法象》、《用药心法》收于王好古的《汤液本草》书中。主要理论认为:天地、阴阳、六气(风、寒、暑、湿、燥、热), 可以归纳为:温、热、寒、凉四气。温热为天之阳;凉寒属天之阴。五味,

辛、甘、淡属地之阳;酸、苦、咸属地之阴。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如酸、苦、咸、平类药物;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 如酸、苦、咸、寒类药物。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如辛、甘、温、热类药物。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如辛、甘、淡、平、凉类药物。这样将药物按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分别应用。该书还指出,药物具有的性能是: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苦甘寒泻血热。五味作用,苦泄、甘缓、酸收、咸软、淡渗泄、辛散。李杲还认为治病应知标本,“外为标,内为本; 阳为标,阴为本”。凡人身脏腑阴阳、气血、经络之病,各有标本。治病者必先治本,后治其标,疾病方可痊愈。他还按张元素药物“归经”之说, 指出: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阳明用白芷,少阳用柴胡,太阴用苍术,少阴用细辛,厥阴用吴茱萸。如顶颠痛,须用藁本,去川芎。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等等。其他,如治腹痛,心下痞、腹胀、虚热、胁下痛、脾胃受湿、滞气、滞血,用药均有一定规律。

同时,李杲用药秉承张元素学说,很讲究君、臣、佐、使。如《用药心法》中说:“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辛,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又说:“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发也。” 以伤风、伤寒之证不同,用药君臣亦有区别。用药分两,君药分两要大, 其他次之。至于药物炮炙,用圆(丸)用散,汤液的煎造,以及昆虫、草木采取时间,亦均论述。对于用药方法也讲到“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后药; 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宜饥食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这些都是重要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