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染病学方面的成就

传染病,尤其是急性传染病,古来已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总结了当时在发热性传染病方面的成就,为人们所推崇和遵循。张仲景的诊疗系统,素以严谨著称。葛洪基于自己的医学思想,认为张仲景及其所遵循的《黄帝内经》那一套不适用于穷乡僻壤,更何况伤寒学体系已不能完善地驾驭全部发热性传染病的诊治。他指出古代治疗伤寒的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葛根汤、青龙汤、白虎汤等 20 多张方子,都是“大方”,复杂难备,因而另行设计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效方,以应贫穷山村之需。

自古以来,都把热性传染病归入伤寒,认为是伤于寒邪所致,且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说法。医界一般也都在这个窠臼里转圈。葛洪敢于跳出这个圈子,提出“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这里应注意的一是“疠气”,一是“相注”。由于《肘后备急方》重在提供易简方剂,不是论述医理的专著,所以他对“疠气”并未深入论述,但他已经跳出伤寒的藩篱。这一学说到了明代,发展成“疠气”说及“杂气”说,从而建立了温病学派的新学说。葛洪的这一思想可以说是温病学说的先河和萌芽。至于“相注”,则是指这些“疠气”所致的病症,能互相染易,明显是指

传染病。正是在这种不满足于“伤寒”的新的思想指导下,使他在我国传染病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葛洪对许多急、慢性传染病的记载,在我国医学文献中是首次记录, 其中有的甚至是世界医学史上的最早记录。这些疾病包括:

  1. 天花:在《肘后备急方》中,葛洪提到:那一年有一种流行传染病, 发病时,全身包括头面都长疮,不多久就遍及全身,全身发红似火,随后疮里灌脓变白,如不很好治疗,大多死亡;如果不死,病愈后,留下疮疤并变为黑色。这些描述,正是天花的全过程,在国内是最早的记录。

  2. 流行性钩端螺旋体病;或称出血热。书中指出,那一年又有一种浑身发黄的病。起病时只觉四肢沉重,精神不爽,不多久,黄色由双眼遍及全身,并且有全身出血的现象,也可致人于死。

  3. 黄疸性传染性肝炎:周身发黄,胸部胀满,四肢觉肿胀,有时出汗也是黄色的。

  4. 恙虫病:这是一种叫“立克次体”的微生物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在

《肘后备急方》中,葛洪提到一种沙虱病,其病状是:初起皮肤上红赤色, 大小与豆黍米粟粒一般,用手摸之其痛如刺。几天后,全身疼痛发烧,关节疼痛,活动不便,以后皮肤的病变结痂,厉害的可致人于死。这一记载包括发热、皮疹、焦痂及其得病之经过,与恙虫病相同。此病一般认为是日本的桥本伯寿于 1810 年最早报道,其病名叫“都都瓦”,较葛洪之描述, 实晚了千年以上。

  1. 结核病:类似结核病的记载,在葛洪之前的医家可能早有提及,但均不如葛洪的具体、明确和详尽。他认为,有一种尸注鬼注病,得病者症状很多,可多至 36 种,99 种,但大多有发热畏寒,精神恍惚,说不出具体病痛所在,却又无处不感难受。这种病可拖得很长,经年累月,最后竟疲困消瘦致死,死后又可传染给他人,甚至全家。对这种慢性感染的描述, 是较典型的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