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李经纬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隋开皇元年二月二日(公元 581

年 3 月 22 日)生;唐永淳元年(公元 682 年)卒。中医学、药学。

孙思邈生长在农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少年时期多病,家里为筹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7 岁开始读书,10 岁时在攻读经史和诸子百家黄老之学的同时,即对阅读医学典籍产生了浓厚兴趣。18 岁时志于学,不惜花费百金向博学之士搜寻经方钻研医学。至 20 岁时,喜读庄老及百家之说, 并爱好释典,对医学之研读已颇觉有悟。其时,亲朋、邻里和中外人士有疾厄者,经孙氏治疗后多获良效。他本人所患疾病也由自己治愈。30 岁时, 为了治疗病人用药的需要,经长途跋涉,隐居太白山,与释道宣高僧交游, 开始研究炼丹术,并成功地炼制成太一神精丹。38 岁时曾试服钟乳石。40 岁前后,孙氏在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收获丰富。50 岁前后,孙思邈医学理论修养和医疗技术均达到了很高水平。其声望已享誉朝野,例如,武德中(公元 622 年),有德行尼名净明患此已久,经在朝大医蒋、许、甘、巢等治疗不愈, 孙氏处此方得愈。贞观元年(公元 627 年)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谓曰: “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岂虚言哉,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三年(公元 658 年),唐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他经过半个世纪的博采群经,四处访觅,积累了极丰富的医药卫生文献资料和调查记录。他鉴于古代医方散乱浩博,求捡至难,乃删裁繁复,以求简易,于60 多岁时便开始经验总结和著作生涯,70 岁撰成他的第一部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30 卷。他以为“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于此”, 故命以上书名。该著撰成后,孙思邈深感尚不能全面反映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新获得的珍贵医学资料,续撰《千金翼方》。当时孙氏虽已是年逾古稀, 仍长途跋涉,征集欲阅而未得之参考书和服食补益药之制配技术。据考, 他曾到过四川峨眉和河南等地,获得许多宝贵资料,经 30 年努力,终于编撰完成第二部巨著《千金翼方》30 卷。此时,孙氏已是年近百岁的老寿星。上元元年(公元 674 年),孙氏辞疾请归,高宗特赐良马,回到久别的家乡,

仍隐居于五台山。永淳元年(公元 682 年)卒时,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

祀无牲牢。子行,天授中(公元 690 年)为夙阁侍郎。孙溥为徐州肖县丞。孙思邈的著作很多,除上述《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外,还

有《老子注》、《庄子注》、《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

《会三教论》等。《耀州志》记载孙氏的著作除《唐书》所列上述者外, 还有《千金髓方》20 卷,《千金月令》3 卷,《千金养生论》1 卷,《养性延命集》2 卷,《养性杂录》1 卷,《养生铭退居志》1 卷,《禁经》2 卷,《神枕方》1 卷,《五脏旁通道养图》1 卷,《医家要妙》5 卷。此外,

《道藏》等书收录者还有 20 余种。

中国医学的发展,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国内地域间的交流,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同国外的交流等,都受到了不少的限制,医

学家们的经验总结多由于资料缺乏而受到影响,因此,著作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另一方面,此期的个人医学著作却十分活跃,出现了十分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著作和临床经验的医方书籍。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是对隋以前包括唐初医学发展的一次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整理,为中国医学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比较优越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