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读,披文入情,于赏析中受益

一篇文情并茂的诗文,尤其是编入教材的课文,自有其整体的内在的美, 教者如能运用美学原理,从整体美的观点出发,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诱发出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使之受到感染,进入角色,同作者悲喜与共,息息相通,教学效果自然不低。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诵读,分角色朗读, 都是对美的感受过程。“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

但这还不够,这还只是以文明道的感性认识的境界,它是“以读助写” 的准备,只有紧接着进行的,通过文章的思想情感来研究体悟文章的语言形式,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的过程,才是“以读助写”的关键。

这里首先是要把握文章的主题,作者为之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而作者的这一目的的体现,即具体的语言形式,即是教与学的重点。由于当前中学生习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怎么写”的问题,写的艺术当然应摆在首位。

以《岳阳楼记》的教学为例。在《岳阳楼记》中,自然美的形象描写, 社会美的哲理警句,艺术美的语言秀丽隽逸、层次井然有序、感情真切高昂的“三美”合一,于读中尽可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也不难体会,那么作者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赏析它,无疑会给学生自己今后的作文提供范例, 起到辅助作用,我采用了“赏析性读书法”,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教学。

第一步,从作品的结构入手,看它的整体美。作者范仲淹开篇即言明作记的原因,接着就描述岳阳楼的大观,再进而写洞庭湖的两种景色和一般人登楼随之而生的表面不同而实质相同的两般心情,最后借“古仁人”抒发自己的正面见解和伟大抱负。由于它合乎思想发展的自然法则,所以文势清晰, 层次分明,有着逻辑的力量。这一逻辑,即是从“作文以记之”领起全篇, 从一般的概括的叙述,转入个别的具体的描绘,从反面的命题导出正面的结论。

第二步,体会铺叙的写法。作者善用铺叙的方法来描述景物,使画面广大丰富,能创造出一种宏阔的气势:先叙洞庭湖的形势、景象和交通,次引出“迁客骚人”,再分头描述他们眼中所见的雨景和情景,以及他们所生之情,浩荡之感,油然而生。

第三步,揣摩排比和对比的功用:“若夫霪雨霏霏”一段和“至若春和景明”段,同为虚字领起,虚字作结,作用无非是要读的人同等关注这两节, 增加匀称齐整的美感;第三节“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和第四节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两相对比,使二者互相照应,

显示出各自的渺小和伟大。

这样,赏析了作者怎样写的艺术,为学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提供了示例。

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到写的方法,这是以读助写的重要途径,它实际上把当前的语文课教学引向了一个崭新的天地。